分享

港北區多舉措巧解搬遷安置難題
廣西日報  2018-10-17 11:21:39

  廣西日報貴港訊 (記者/周映 實習生/張雯)貴港市港北區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目標,嚴格落實“八包”工作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工作多次獲得自治區通報表揚,2018年綜合排名在自治區第一位。

  老鄉家園項目作為港北區扶貧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56.598畝、總投資1.059億元。目前,老鄉家園12棟住宅樓、1棟服務中心大樓以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已投入使用,今年3月底已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290戶1246人的安置任務,入住率達100%;拆除舊房193間,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76%。

  規劃先行,夯實“搬得出”的基礎。港北區嚴格按照“城鎮化建設、靠近産業園區、配套設施完善”的原則,選擇交通便利,醫療、入學、就業條件良好的根竹鎮根竹街作為安置點進行高標準規劃,並扣準“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精準鎖定搬遷對象,堅守搬遷不舉債“底線”,嚴控住房面積、建設成本、工程品質和工程進度,確保貧困群眾住好房、不負債。

  完善配套,健全“穩得住”的機制。成立老鄉家園黨支部,探索搭建“黨支部+戶主會+合作社”平臺,構建起戶主會、戶主代表會、業主管理委員會、事務監督委員會“四位一體”的小區自治體系。實現搬遷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購買“健康扶貧保險”全覆蓋,確保住院診療報銷比例達到90%;幫助解決搬遷戶家庭適齡學童86人就近接受義務教育;統籌推進搬遷點道路、安全飲水、黨群服務中心、社會事業和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拆舊復墾力度,統一將搬遷後空閒的土地進行流轉,增加群眾收入。

  整合資源,打造“可發展”的平臺。探索“田園保障,園區就業,産業和攤位商業”模式,高標準打造老鄉家園“共享微菜園”,流轉500畝土地發展産業,並組建專業管理團隊。搭建就業“扶貧車間”“家庭車間”,以承攬計件的方式解決23名搬遷戶家庭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人均年實現增收2萬元左右。目前該區已建成扶貧車間14間,幫助12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就業創業集中培訓500多人次,對連續務工6個月的貧困戶給予1000元的交通補助,達成就業意向210人。

  産業支撐,實現“能致富”的目標。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模式,在安置點附近規劃流轉1400畝土地創建老鄉家園扶貧産業基地,探索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入股合作社,發展水果種植、農業旅遊、農家樂等産業,折股量化給搬遷貧困戶,並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