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成為趨勢,引發快遞行業急速發展
今年“雙11”南寧人要收六千萬件包裹
物流中心分揀快遞的流水線。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阮萃
“雙11”到來,快遞業準備就緒。記者了解到,經過“雙11”十年洗禮,快遞業已經從頻頻爆倉的手忙腳亂中走了出來,有了無人機、無人倉、智慧分揀……據南寧郵政管理局的預測,2018年“雙11”,南寧包裹處理量將達到6000萬件。
1 爆倉記憶
2011年成快遞業轉捩點
對這幾年的快遞企業來説,每年“雙11”期間,洶湧而來的快遞包裹,都是一場關於場地、運力、人力、裝備等設施的考驗。
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16年的謝先生説,頭幾年“雙11”的包裹量並不大。但從2011年開始,每一年的“雙11”,全公司上下都要當作一場戰役來應對。
順豐速運廣西區負責人賀先生表示,2011年堪稱快遞行業的一個轉捩點。那一年,淘寶“雙11”銷售額突破52億,京東加入戰局,網購“剁手”的人越來越多。他記得自己那時在柳州工作,公司按照前兩年的包裹量預估了20%的增長量。沒想到,高峰期時包裹量一下就翻了一到兩番,“倉庫裏的包裹堆積如山,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在人員、車輛、場地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只能用”癱瘓“來形容當時的景象。有的買家等不及送貨,就自己跑到網點找包裹,但在偌大的倉庫裏找包裹,也如大海撈針,“找一個包裹就需要兩個小時”。
2 費用下降
從郵費很貴 到“全場包郵”
網購剛興起那會,買家和賣家常要就郵寄費用討價還價。南寧市民王女士第一次網購,是買四川的麻辣兔頭。她還記得那件商品僅22.5元,運費卻花了12元。
正是因為如此,網絡電商開始炒作“雙11”的概念時,“包郵”成為優惠項目之一。
而網購發展至今,即使不是”雙11”,包郵也已成為日常,快遞配送時間也大大縮短。
不過,大部分買家的體會是,平時三五天能到的包裹,“雙11”期間往往會延遲不少。尤其前幾年,八到十天才收貨都是常態。
一家在淘寶上經營電器十餘年的賣家楊先生説,店裏平時一天約賣出500套寶貝,“雙11”期間業務量能多出幾倍,所以他對快遞變慢表示理解:“這麼多貨物,中轉都來不及。”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用戶對網購不滿意的原因有一半來自快遞環節。主要是由於快遞業務量暴增,服務品質難以保障,貨物丟失、損毀、延時時有發生。
目前多個快遞公司為快遞員配備了三輪快遞車,提高運送量。記者 鄒財麟攝
3 飛速發展
步入數據化、智慧化時代
2012年開始,快遞企業開始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當年,順豐速遞從年初開始擴充人員、增加車輛設備,9月份成立高峰應急小組,從容迎來了2012年“雙11”包裹高峰。
2013年,南寧郵政管理局成立後,每年“雙11”前,該局會召集各大品牌快遞企業開會,讓他們做好準備,迎接旺季工作。
實際上,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快遞業也進入飛速發展期。其中一大表現,首先就是各快遞公司的倉庫變大了。
謝先生説,他剛開始做快遞時,網點和分撥中心一起在一個約500平方米的場地工作。隨著包裹量的增長,2011年,分撥中心換到了6000平方米的場地,後來又在2015年再度遷移到更大的場地,跟網點分開了。
快遞的場地寬鬆了,設備也提升了。此前爆倉時,人工分揀幾乎處於癱瘓狀態。2012年開始,各大公司開始升級分揀設備,原先效率較低的人工分揀,逐漸發展為半自動、自動分揀。雖然分揀線上的工人大大減少,處理效率卻得到明顯提高。
據了解,2016年,韻達快遞廣西分公司投入500多萬元建半自動流水線,又在2017年8月花1500萬元組建一條全自動分揀線,達到每小時處理兩萬個小包裹的速度。
圓通速遞2015年開始使用智慧化分揀設備。此前,一個快遞件從攬收到送達,至少需要20多人直接服務,如今可減少至少4名操作工,流程減少了,速度也更快了。
為了保證運送時效,各快遞公司也各出奇招。如順豐公司打出了“飛機+高鐵”的黃金組合,圓通則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地域分單,預測各節點收包裹量及監測實時配送信息等。
從粗放式管理和經營,到拼資本、模式及綜合實力,現在智慧分揀、無人機、無人倉等智慧化裝備也開始投入使用。業內專家表示,今年是第10個“雙11”,也是快遞行業步入數據化、智慧化時代的真正開始。
4 快遞網點
業務急劇增長 招工成為難題
快遞業務量急劇增長,快遞員緊缺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
韻達快遞的陳先生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了6年,從一線快遞員做起,現已建立自己的網點。陳先生説,2012到2015年堪稱快遞員的黃金髮展期。那時幹活很輕鬆,三人負責一大片區域,一天送100多個包裹,月入四五千元完全沒有問題。那幾年的“雙11”,快遞員們瘋狂送包裹,辛苦付出也得到了高額的回報:當月快遞員們收入少則七八千,多則上萬元。隨著快遞行業不斷發展,各項制度逐漸完善並日趨嚴格,不少快遞員表示,“雙11”這場網購狂歡節,已成為他們最討厭的節日。
他舉例説,現在公司要求快遞員每天送達率要達到96%以上,如有延誤就得罰款。要是碰上週末,很多單位不上班,該單位的包裹肯定會延遲送達;一旦再遭到顧客投訴,一天的活就白幹了。所以現在即使同樣是每天送100多個包裹,工作強度卻比以前大得多,但收入總體增加並不多。
同樣做了6年快遞的徐師傅説,2012年~2016年,快遞業增長非常快。當時一個網點每個月的利潤能夠有兩三萬元。現在就沒這麼好做了,利潤一年比一年低。每個月才賺一萬多元,而加盟品牌快遞企業的加盟費和場地費等就要花幾十萬元了。因為各方面成本不算低,如果網點建在成熟的小區裏還好,入住率高,包裹量大,很快就能完成任務。如果是在入住率低的新小區,“網點建一個倒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