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1月29日電 題:托起山裏娃的美好未來——壯鄉山區教育的變遷
新華社記者夏軍
從泥瓦房到嶄新的教學樓、山村教師逐漸“下得去、留得住”、許多山裏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廣西堅持將教育作為最重要、最長遠的民生工程進行投入,鄉村教育“短板”不斷補齊,越來越多山裏娃正享受到更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
大山深處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
從山頂往下望,山腳的村寨三四十戶人家,最漂亮的建築前面的操場上,高高的旗桿上飄揚著五星紅旗——這裡是隆麻小學。
隆麻小學位於都安瑤族自治縣的貧困山區。看著學校一年年大變樣,從教10多年的老師馬明遠心底有著説不出的高興。“學校以前全是泥瓦房,200多個學生擠在6間教室裏。”
馬明遠説,那時山裏娃讀書苦,教室不夠,更沒有學生宿舍,住得遠的孩子清早五六點從家裏出發,走2小時山路到校上課,中午只能吃“黃豆蒸飯”。
《廣西教育史》記載,上個世紀80年代,廣西各地中小學硬體缺乏,有的小學因缺教室在大樹下上課。
“2012年開始,新建學生宿舍、食堂、教師週轉房,2015年新教學樓建成。”校長藍昌瑞説,家離得遠的孩子住校,國家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和營養午餐補助,不用掏一分錢,孩子們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孫國友説,國家啟動“兩基”攻堅計劃後,各地學校硬體條件得到改善,基本解決了“有學上”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解決“上好學”問題,廣西投入鉅額資金,實施“改薄工程”和“雙千計劃”。
“2017年,廣西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教育投入總量達911億元。5年多來,僅‘改薄工程’各級資金投入350多億元,覆蓋2萬多所義務教育學校,許多山區學校大變樣。如今在貧困山區,最漂亮的房子肯定是學校。”孫國友説。
自治區教育廳基建處處長陳標智介紹,最近4年,廣西新建學校、幼兒園達1200多所,這相當於此前15年新建學校的總和,“大班額”“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讓孩子們享受更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
記者多年來在廣西貧困地區學校採訪,常常問及孩子們的夢想,很多孩子的回答是“打工”,山裏娃文化基礎弱、視野窄,制約著他們的未來。如今,許多山區學校硬體設施越來越完善,電子白板、多功能一體機、多媒體設備等一應俱全,山裏娃通過互聯網了解外面的世界,許多孩子有了更寬的視野。
“隨著教育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加上偏遠地區教師待遇逐步提高,山區教師隊伍朝著‘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方向發展。”自治區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劉冰説。
廣西忻城縣紅渡鎮渡江教學點曾被稱為“教師中轉站”,這裡離縣城11公里,以前許多老師想方設法調回縣城。“最近兩三年情況完全改變了,縣城小學缺教師,竟沒人報名調回去。”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讓山裏娃享受更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廣西採取多重舉措提高貧困山區、偏遠地區的教學水準,包括對山區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鼓勵優秀退休教師到山區支教,鼓勵城區名校與山區學校結對幫扶共建等,成效顯著。
南寧市濱湖路小學與黔桂交界的天峨縣頂茂希望小學結成幫扶共建單位,濱湖路小學教師每年前往頂茂希望小學支教,大山裏的孩子每年來濱湖路小學參觀學習,許多孩子感到收穫很大。
多措並舉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大山深處,貧困曾經是許多孩子求學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如今,義務教育階段免除了學雜費,還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貧困學生高中階段學費全免,還享受國家助學金。一系列針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讓一個個貧困孩子得以完成學業。
自治區教育廳資助辦主任全斌説:“廣西已實現學生資助政策的‘三覆蓋’,即對所有學段全覆蓋、對公辦和民辦學校全覆蓋、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並建立健全從學前到高等教育各階段家庭困難學生幫扶長效機制。”
從2016年起,廣西專門出臺普通高校招生專項計劃,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考生實行計劃單列、單獨招生,開闢升學綠色通道,計劃實施以來已定向招生超過4500人。
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板買村一對雙胞胎兄弟出生在貧困家庭,今年,兄弟倆分別考上了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高中免除學費,還有國家助學金,3年沒花一分錢。”談起求學路上得到的資助,兄弟倆充滿感激。
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説,廣西針對貧困戶家庭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專門就業培訓,並開設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就業,徹底斬斷“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