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26日電題:香杉産業唱響生態扶貧歌——桂北脫貧攻堅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董振國、何偉
“全國每産3根木頭,就有超過1根來自廣西,其中香杉佔了較大比例。”廣西融安縣西山林場高級工程師何振革指著漫山遍野的香杉樹説。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介紹,廣西木材産量穩居全國前列,2017年木材産量3050多萬立方米,佔全國4成以上。
融安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昔日大量荒山荒坡種上香杉,讓農民既得綠水青山也得金山銀山,香杉成了助力群眾脫貧的“生態銀行”。
荒山種香杉 漫山遍“金山”
“貧困戶種植香杉有補助,不用另外投入資金,這兩年我家新種了60多畝香杉,成材後會有一大筆收入。”融安縣板欖鎮麻江村貧困戶向世秋説,種香杉管護方便,農閒時節可進廠務工。去年開始,他們夫妻在一家香杉加工企業工作,兩人月收入共計近6000元。
融安縣是香杉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全縣林地面積3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35%,其中香杉種植面積131萬畝,一年可採伐香杉數十萬立方米。
“在有關部門指導下,貧困戶採用科學方法種植良種香杉,10年至12年就可成材銷售,比傳統杉木成材時間大大縮短。據測算,香杉成材後每畝利潤不低於1萬元。”何振革説。
為確保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木資源,群眾種植的香杉成材後,要嚴格按照生態指標砍伐。在融安縣大坡鄉同仕村,記者看到一些村民家墻壁上張貼著“林木採伐申請公示表”,將申請採伐杉木的村民姓名、採伐地點、採伐面積、採伐數量及申請時間等進行公示。
同仕村第一書記鐘燕説,全村467戶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0多戶,每戶平均種有香杉30畝,多的達100多畝。要採伐必須向林業站提出申請,經過嚴格審核才行,現在群眾主動遵守這一規定。
同仕村貧困戶韋桂連家中種有70畝香杉,其中30畝已成材,她微笑著説:“靠香杉産業一項,去年我家收入6萬多元,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香杉全産業鏈發展新模式初步形成
融安縣西山林場杉木良種基地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之一。自2010年開始建設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工程,目前基地年産優質香杉苗木600萬株,香杉組培中心擴建後預計年産優質種苗3000萬株。所培育的良種香杉苗木具有速生、豐産、高效、抗逆性強等特點,每年除了供應廣西各地外,廣東、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福建等傳統香杉種植區域的林農也有從這裡購苗的。
記者在融安縣西山林場一個標準化育苗基地看到,噴藥、施肥、灌溉等已實現全自動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生産效率。“3個現代化溫棚一次可培育香杉苗30萬株,若按傳統方式培育,需要十幾個勞動力,而現在只要兩人就行了。”何振革説。
當地根據杉木林地適種範圍廣等特點,在林下種植靈芝、金線蓮等名貴中草藥,年種植規模達4萬畝,還推動林下土雞規模化養殖,形成“大坡飛雞”品牌。
記者走進廣西壯象木業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看到,多個生産線上的工人正在緊張作業,車間內懸挂、張貼的一些橫幅和標語顯示了公司對品質和品質的嚴格要求。
“政府引導企業組建了香杉行業協會,推行無醛板材生産技術改造,促進香杉板材進入‘無醛時代’。”廣西壯象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新忠説,公司利用當地豐富優質的香杉資源,不斷延長香杉産業鏈,年産香杉生態板材11萬立方米,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201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帶動大量貧困戶就業、脫貧。
讓香杉成為助力群眾脫貧的“生態銀行”
南方部分地區有“無杉不成居”的説法,這裡的居住文化和建築文化離不開杉木,群眾對杉木一直有著獨特的情懷。而很多香杉産地也是貧困地區,香杉産業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融安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説,以融安縣為中心的周邊省、市、縣每年可採伐木材近800萬立方米,其中近50%匯集融安,目前融安共有香杉木材加工企業130家,有效帶動當地和周邊地區貧困人口脫貧。
近年來,融安縣按照自治區特色産業發展要求,大力發展香杉、柑橘、優質稻等“5+2”特色産業,僅香杉一項,近3年就新種了7.96萬畝。目前,特色産業已覆蓋全縣超過8成建檔立卡貧困戶。
融安縣委副書記石祖芝説,融安縣依託香杉資源優勢,正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生態工業和鄉村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千億香杉生態産業集群,使香杉産業成為助推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生態銀行”,為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