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
如何甩掉“窮帽子”,實現脫貧致富?
“‘輸血’‘造血’並重,集中優勢力量‘拔窮根’,打好産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五場硬仗’,努力改善大瑤山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環境,確保脫貧路上一個人都不掉隊。”來賓市委常委、金秀縣委書記韋德斌説。
一場場漂亮的脫貧攻堅戰在大瑤山打響。
金秀縣城新貌
崎嶇山路變通途
對於地處大瑤山偏遠山區的群眾來説,交通運輸是制約脫貧致富的瓶頸之一。
要致富,先修路。
近年來,金秀大力實施“交通活縣”發展戰略,堅持“脫貧攻堅、交通先行”理念,積極推行“交通+特色産業”“交通+旅遊休閒”“交通+電商快遞”等附加型産業模式,成效顯著。
金秀縣扶貧辦主任劉呈程介紹,金秀縣扶貧路項目共1448個,總投資11.78億元,建成機耕路、産業路、村屯巷道、村屯硬化路、砂石路共1208條,橋梁207座,全縣受益群眾40637人。
金秀縣忠良至巴勒公路
目前,金秀全縣77個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全縣513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屯均通砂石以上等級道路。
金秀縣六巷鄉大嶺村是國家級三類貧困村,從前交通極為不便,生産生活物資均靠人背馬馱。從鄉村公路沿線到大嶺村,爬坡上坎要兩個多小時。
破局,從2016年開始。金秀縣累計投入1400萬元,為大嶺村鋪設通村水泥路、橋梁,修建生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購物長廊、旅遊公廁、籃球場、戲臺等一批旅遊基礎設施。
“以前沒有通公路時,村裏的土特産、綠色産品都是靠我們挑出去賣,收入很少。現在公路通了,信息也發達了,到這裡旅遊的人也多了,只要一個電話打過來,就可以直接快遞發貨,銷售收入也水漲船高。”大嶺村村民馮文生説。
路通了,財來了。大嶺村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結合濃郁的瑤族民族風情,全力打造“交通+旅遊休閒”“交通+特色産業”,開啟民宿旅遊的扶貧模式,于2017年底完成整村脫貧摘帽任務。
大嶺村第一書記莫秋明介紹,截至2018年10月8日,大嶺村接待遊客數量8.2萬人次,旅遊收入約240萬元。2018年12月,大嶺村景區榮獲“五星級鄉村旅遊區”稱號,遊客紛至遝來。
金秀縣江燕通村公路 趙陳勳 攝
隨著鄉村扶貧路的建設,金秀縣鄉村旅遊服務業異軍突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農民從傳統農業轉向第二、三産業,經濟收入直線增長。
産業拓寬脫貧路
“大瑤山的瑤胞坐擁生態資源優勢,卻不得不面對山多地少的瓶頸。樹木長在山上,短則10年、長則20年才能産生經濟效益,週期長、收益慢。”説起大瑤山,金秀縣金秀鎮共和村第一書記黃國整從憂到喜。“但我們如今走出了一條林下‘掘金’的新路子,既能實現金山銀山,也能保住綠水青山。”
交通在逐步改善,大瑤山的瑤胞不必搬走大瑤山,他們與山為伴,樂寫“生態”文章。
金秀縣瑤族群眾晾曬中草藥黃花倒水蓮
共和村的村民逐漸掌握讓生態“變現”的技能,發展起林下中草藥種植,在山林地裏到處種滿“仙草”——黃花倒水蓮。在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扶持下,“靠山吃山”的共和村,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的群眾越來越多。
“從我們‘生態+’産業扶貧的實踐來看,生態和發展並不矛盾,離開生態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縣長蘭向東説:“金秀在管護好水源林,維護好生態屏障的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原有的野生茶、甜茶、水果種植産業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模式,用3年時間種植10萬畝瑤藥和10萬畝油茶,為金秀的‘康養産業’提供硬體支撐,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金秀縣林下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競相發展。
金秀縣産業扶貧示範基地的果農正在護理果樹
金秀縣按照“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生態+”産業扶貧模式,鼓勵貧困戶發展“5+2”特色産業,形成山內鄉(鎮)發展“茶葉+”和“中草藥+”為主、山外鄉(鎮)發展“水果+”為主的多套餐産業扶貧模式,破解産業“單一式”脫貧難題,不斷拓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渠道,産業“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據統計,目前金秀縣“5+2”特色産業覆蓋貧困戶10455戶,覆蓋率97.66%;28個貧困村“3+1”特色産業覆蓋率均超過80%。以産業支撐貧困戶持續增收的模式在金秀縣已基本形成,扶貧産業遍地開花。
搬離“窮窩”煥新顏
地少、山高、生産生活條件惡劣,是金秀大瑤山許多村屯的真實寫照。金秀縣積極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解決深度貧困山區的貧困問題。
金秀縣瑤族群眾領新房鑰匙
“想不到我們全家5口人能搬進4室1廳的新居,這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啊!”在金秀·幸福裏易地扶貧安置點,來自金秀縣桐木鎮古院村的貧困戶黃寶鳳站在新房裏,高興地説。
搬得出,還要留得住。金秀·幸福裏易地扶貧安置點通過設立就業勞務公司,培訓貧困戶勞動技能,提供相應的勞動崗位;建立就業孵化基地,為貧困戶提供必要的資金、場地及技術支持;安置小區的商業鋪面用於出租,為群眾後續發展提供保障。
此外,小區周邊配套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例如桐木鎮中心幼兒園、桐木中心小學以及桐木鎮中學、金秀縣人民醫院桐木分院等,滿足了搬遷群眾日常就學、就醫、商貿、文體娛樂等需要,讓群眾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務。小區裏不僅成立了幸福裏小區工作服務站,而且成立了黨支部委員會,幸福裏微菜地、便民超市、燈光球場、小區活動室、黨群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讓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安家更安心。
“搬家不僅解決我們的居住問題,還解決老人看病、孩子上學等問題。以後,我打算和愛人在這裡做點小生意,相信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來自金秀縣忠良鄉雙合村的貧困戶黃元銀,話語間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金秀易地扶貧安置點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自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金秀縣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進,通過落實産業政策、合理規劃扶貧安置點、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真正實現“搬得出、住得下、穩得住、可持續”的目標。
截至目前,金秀縣2016年至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全面搬遷入住,共安置7647人。
“五聯”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金秀縣桐木鎮三友村是“十三五”期間國定貧困村,如今在黨組織的帶領下,該村村民轉變觀念,通過“五聯”模式,發展種植砂糖橘,嘗到了甜頭,三友村成為該縣“五聯”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典範。
“五聯”指的是上下聯抓、集中聯建、社企聯姻、社社聯手、社戶聯合。
其中,上下聯抓,指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書記項目”,“一村一策”制定發展計劃,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破解發展動力不足難題;集中聯建,指採取異地集中聯建方式,整合資金資源,實現協同發展,破解資源分散匱乏難題。
金秀縣集中在桐木工業集中區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協同發展。
“三友村整村脫貧摘帽,得益於砂糖橘産業的發展。我們就是通過社企聯姻,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三友村第一書記張繼峰介紹,“三友村村民合作社整合現有資源,以村民委資産(服務樓)入股,通過‘合作社+企業’的模式與農資銷售企業合作,雙方各出資30萬元成立三友村惠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為果農提供技術指導和農資配送一條龍服務,公司每年提取銷售總額的3%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2017年8月開業至今,三友村惠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銷售農資180萬元,三友村因此獲得集體經濟收入5.4萬元。
金秀縣通過“五聯”模式,有效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前,金秀縣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涉及新能源、旅遊、種養、租賃、農林加工和商貿等産業。全縣有2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萬元,最高達22萬元。(彭遠賀、陳海清、廖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