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書老人的感謝信
“人人都説感謝我,而我説要感謝興寧區政府,為大家落實這個惠民的工程。”1月15日,60多歲的韋文書懷揣著一封近2000字的感謝信來到南寧晚報,希望能通過媒體,表達煤礦職工對所有推動興寧區棚戶改造項目的興寧區各部門表示感謝。
十幾年遺留問題得解決
去年12月29日上午,興寧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煤礦社區棚戶區住房安置項目)在三塘鎮下丹橋一帶動工建設(本報2018年12月30日4版曾做報道)。對於裏羅、平垌、四塘3個煤礦社區的職工來説,關乎他們生活的一件大事終於落地,不少職工歡天喜地地前往開工儀式現場,見證這激動人心的一刻。
煤礦職工對一套新房的期盼,要追溯到十幾年前。2002年,裏羅、平垌、四塘3個煤礦關停。比煤礦職工的去向問題更為緊迫的是,職工反映最強烈、最關心的住房困難問題。
原來,這3個煤礦職工居住的是上世紀50年代建設的公租房,不少職工家庭一家四五口人就擠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內。隨著孩子的長大,面臨著婚姻大事,小平房更顯擁擠。由於年代久遠,配套設施差,這些公租房逐漸變成了危舊房。
到了2005年,韋文書等代表開始為職工的住房問題奔走,多次向各級政府反映職工住房困難問題。雖然相關部門早有規劃要對煤礦職工進行異地安置,但由於存在資金不足等現實問題,安置房項目遲遲無法動工,逐漸成為歷史遺留問題。
面對煤礦職工越來越迫切的改善住房需求,2018年10月,興寧區各政府部門針對多年來煤礦社區棚戶區住房安置項目存在的困難,做了總結和分析。想盡各種辦法克服資金上的差距和困難,加快推進該安置房項目落實。一個多月後,韋文書就收到了相關安置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的好消息。
為了煤礦職工們的囑託
同年12月29日,興寧區棚戶改造項目正式動工。韋文書當天一來到開工儀式現場,職工們個個都拉住他一起合影,紀念這激動人心的一刻。他為這件事跑了十幾年,大家都感謝他。
此後,韋文書幾乎天天能接到職工的感謝電話。“我不是什麼領導幹部,我只是想為大家做點事,也不求回報。”60多歲的韋文書老人説,在上世紀70—90年代,原南寧市礦務局下屬的這幾個煤礦是南寧重要産煤基地,年煤礦産量幾百萬噸,曾經為南寧市和區內外做出過重大貢獻,這少不了在基層默默奉獻了一輩子的老職工。這十幾年來,他自掏腰包為了這件事情跑上跑下。“我其實也很累,但是看到辛苦了幾十年的老煤礦職工,還住在破舊的老礦區,我也不説什麼辛苦。”韋文書説,他把這件事情當作家裏的事來辦,不然覺得對不起那些煤礦老職工。“他們都已經八九十歲了,一輩子在基層辛苦工作,我想讓他們晚年能享受到更幸福的生活,住得更舒適。”
19個“感謝”表達感激之情
老人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在感謝他,而其實在他奔走的過程中,也跟很多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已經很熟悉,他們都很希望能幫煤礦職工們辦成這件事情。“在這個時候我更想感謝他們,感謝負責落實這件事情的興寧區政府。”
1月15日,韋文書老人來到本報,將一封感謝信交到值班熱線。他説,這件關乎他們生活的大事得以解決,他和其他煤礦職工都想通過媒體,對這些年來幫助協調這件事的政府各級部門表示感謝。
記者打開這封信時看到,在這封近2000字的感謝信的最後一頁,老人連用了19個“感謝”一一對相關部門以及負責人表達了謝意。這19個詞雖然簡單樸實,但沉甸甸地載滿職工們的喜悅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