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風景大變樣——崇左大新推進宜居鄉村建設走筆
廣西新聞網  2019-01-23 09:07:08

  大新縣欖圩鄉榮圩村懷花屯,小雨過後,村前綠化帶裏的鮮花顯得格外鮮艷。外出務工兩年後返鄉,幾個懷花屯青年人一到村頭便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太美了,還以為走錯村莊了呢!”

  “村還是那個村,景已經大變樣”正成為大新縣開展宜居鄉村建設的最好注腳。很多年前,“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裏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是大新農村生活環境的寫照,但如今一切都變了模樣。正如市委常委、大新縣委書記趙麗所説:“實施‘千屯五化·助力脫貧’活動,就是從根本上治理和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鞏固鄉村建設成果,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同管同治,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與實惠。”

  激發群眾熱情: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我會做”

  2018年8月,大新縣開始全面開展“千屯五化·助力脫貧”活動,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落實各項舉措,促進村屯亮化、硬化、凈化、綠化、美化,切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寶圩鄉尚藝村板安屯,當時盛夏,60多個村民在第一書記和村幹部的帶領下開展清潔衛生勞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清理溝渠裏的垃圾污水,打掃公共環境的地面,擺放屋裏屋外門前屋後的雜物……

  回憶起第一次走進村屯的情景,尚藝村第一書記謝業權記憶猶新。屯內道路已硬化,但“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活動開始前,儘管群眾動員大會開了好多次,但板安群眾按一慣思維考慮問題,總認為宜居鄉村建設是應付上級檢查的“一陣風”,所以大家都不積極配合。謝業權果斷變“勸説”為“領幹”,組織村“兩委”班子和黨員擼起袖子帶頭示範。溝渠裏垃圾污水又多又臟,他們動手來清理;村前竹根既佔村道又影響村容村貌,他們用鋤頭鐵鏟整理……群眾看在眼裏喜在心上,終於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欖圩鄉榮圩村懷花屯,整個村就像一座公園:村道整潔,綠化帶鮮花綻放。村民自豪地説:“懷花打扮得這樣美,只花了兩萬元,全靠村民自願捐款。”

  “過去根本就找不到專門堆放垃圾的地方。”八旬老人馬秀群回憶説。“只能瞅著哪有空地,就往哪倒,你説能不臭嗎?現在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垃圾桶,人人都是保潔員。村裏的路乾淨多了,看著心裏都舒服。”同村老人梁仁連接過話茬。

  實施“千屯五化·助力脫貧”,群眾接受度、支持度是影響工作效果的關鍵因素。“活動的主體是群眾,只有群眾深刻認識到宜居鄉村的重要性、必要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我會做’,讓‘千屯五化’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使宜居鄉村建設具有生命力。”大新縣委副書記秦義敏説。

  在宜居鄉村建設中,大新還注重發揮外出務工人員的主力軍作用。該縣龍門鄉武安村隴念屯外出創業的潘克能,知道村裏搞宜居鄉村建設的消息,二話不説返鄉參加勞動。據了解,大新縣外出打工青年通過成立基金會等方式,為家鄉推進宜居鄉村建設累計支持資金70多萬元。

  突出因地制宜:摒除花裏胡哨,但求樸實無華

  在大新縣雷平鎮那岸村,一幢幢樓房錯落有致,整潔的村容與周邊的甘蔗林和諧地融為一體。村頭的小花園裏,綠草茵茵,百花鬥艷。籃球場上,老人小孩或悠閒漫步,或伸腿展腰;偶有遊客沿著鄉間小路走來,享受田園勞作採摘的樂趣……

  “你看,綠化樹是群眾自己到山上挖來種下的,栽花盆用的是群眾遺棄的水缸、廢舊的輪胎,只費力氣不花錢。”駐村工作隊員的話充滿敬佩之情。

  宜居鄉村怎麼建設?大新縣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按照“清溝、掃地、擺放整齊”的“八字標準”進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花裏胡哨,只求樸實無華,讓農村人居環境真正“凈起來、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

  在實施“千屯五化·助力脫貧”活動中,大新縣落實資金4000萬元,通過以獎代補、兜底保潔員工資等形式,對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人居環境項目進行獎補,以“四個好”宜居達標村莊建設為載體,掀起鄉村建設新熱潮。在“突出因地制宜”的建設理念,各村屯大膽探索鄉村建設、村屯治理新路子,涌現出諸如欖圩、寶圩、那嶺、雷平等一批鄉鎮自主建設、自我管理的先進典型。

  尤其在推進村屯人居環境衛生整治過程中,各鄉鎮因地制宜引導形成“一村一策”,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進一步找準了村屯管治的辦法和突破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莊建設管理機制。例如,欖圩鄉率先探索活用公益林集體資金辦法、寶圩鄉推進屋裏屋外表裏如一、那嶺鄉就地取材花化美化、雷平鎮外出務工人員助力……各鄉鎮切實出實招狠招,為宜居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村屯美産業旺:既要“有顏值”,更要“有氣質”

  “現在村子越來越整潔漂亮,村民收入越來越多。我個人一年能賺兩份錢,一份是入股養殖項目的年終分紅,另一份是打工收入,兩項加起來兩萬多。”在大新縣那嶺鄉巴蘭村黑豬養殖基地,貧困戶農愛新一邊給豬喂食一邊笑著説。

  巴蘭村黑豬養殖基地是自治區北部灣辦駐巴蘭村第一書記牽橋搭線引進的扶貧項目,總投資425.5萬元,由紅谷集團提供豬苗、飼料、養殖技術培訓以及回購銷售等,貧困戶通過政府産業扶貧資金購買豬種集中由養殖基地代養,貧困戶通過年底利潤分紅實現增收。項目共吸納120戶貧困戶加入,每年每戶可實現分紅6000元以上,村集體收入達10萬元。

  巴蘭村黑豬養殖基地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得益於“千屯五化”與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結合。

  大新是石漠化貧困片區縣,産業基礎比較薄弱,該縣將“千屯五化”與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力爭實現“生産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目標。目前,該縣146個村(社區)全部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培育了9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10個行政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000元以上的行政村有88個,全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産業格局初步形成,越來越多的村屯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與此同時,大新縣出臺政策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外出務工能人返鄉創業。目前在大新,以往“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情況正向“一人創業、造福一方”轉變,“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良性循環逐漸形成。

  思路一變天地寬。村還是那個村,認識變了,觀念變了,模樣也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宜居。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