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帶著妻子採摘桑葉,夫妻同心艱苦奮鬥,走上脫貧致富幸福路。 (覃捷 攝)
春雨淅瀝,潤物無聲。在邕寧區百濟鎮南華村那敏坡,整潔乾淨的水泥路一直通到脫貧戶梁增夫婦的家家門口。這是一棟二層小樓,門口的鐵棚下,整齊地擺放著手扶拖拉機、電動三輪車和小型脫粒機,生産工具一應俱全。“這些工具都是近兩年新添置的,對我發展生産作用很大。”談起這幾年生活的變化,梁增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
貧困日子 他們同甘共苦
梁增今年41歲,妻子黃麗香是一名聾啞殘疾人,夫妻倆育有一子一女,都在讀小學。
“家裏僅有1.2畝土地,種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養不活,兩個孩子小時候又經常生病,當時真的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肉。”梁增告訴記者,在最困難的日子裏,靠著自己在村裏打零工和兄弟姐妹的接濟,一家人才勉強渡過難關。
黃麗香聽不見、講不出,生活上有著諸多不便,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農活,該怎麼幹,面對貧困的生活,心裏十分著急。
梁增看出了妻子的著急,開始耐心引導妻子。白天,他拉著妻子到果園裏,手把手地教她修剪枝條;春耕時節,他拉著妻子到水田裏,耐心地教她育秧苗;水果成熟時,梁增開著三輪車載著妻子到街上賣果。雖然沒有言語,但每當丈夫拉起她的手,她都心領神會,露出笑容。在丈夫耐心的引導下,勤勞的黃麗香漸漸學會主動幫著丈夫幹農活、家務。
發展産業 他們自強不息
發展生産沒有土地是不行的,自己的土地少之又少,怎麼辦?梁增想到了租借土地。因為梁增為人和藹謙遜又勤勞肯幹,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都樂意以很低的價格將土地租給他,甚至直接借給他。慢慢的,梁增租借到了近18畝土地。
而生産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14年梁增一家開始嘗試種桑養蠶。但是,因為缺乏技術,加上衛生沒有做到位,剛剛結繭的蠶蛹出現了大面積死亡,導致血本無歸。
夫妻倆沒有氣餒,梁增參加了邕寧區殘聯舉辦的種桑養蠶培訓班。回來後,便手把手把學到的技術教給妻子。黃麗香不識字,許多關鍵技術只能靠梁增一遍遍示範,直到她明白。之後,夫婦倆養蠶再也沒有出現過蠶蟲大面積死亡的情況。
南華村村委主任黎建策説:“梁增夫妻倆非常勤勞,大家能想到的農業産業,從種植、養殖到農忙時稻穀脫粒,他們都積極嘗試。” 種稻穀、種沃柑、養雞、養鴨、養豬、種桑養蠶……漸漸的,梁增家的各種種養都步入了正軌。
多方支持 他們心懷感恩
邕寧區殘聯每年都會向貧困戶贈送蠶種,並定期開展針對殘疾貧困戶的培訓,鼓勵梁增夫婦種桑養蠶。殘聯工作人員楊月婷説:“我們已經連續4年給黃麗香贈送蠶種,並派出技術人員到她家指導種桑養蠶。看到黃麗香能夠自力更生,我們非常欣慰。”
為解決黃麗香的銷售困難,幫扶幹部積極幫忙宣傳和牽線介紹,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梁增夫婦的“土産”不僅銷路無憂,還賣出了好價錢。幫扶幹部黃清蓮説:“幫忙銷售,不僅是幫扶,更是鞭策。梁增家種植的沃柑品質好,雞鴨也是放養,很受單位同事們歡迎。”2018年底,梁增家賣出沃柑1900公斤,價值1.5萬元;銷售雞鴨120隻,價值6000多元。
不僅如此,産業補貼、教育補貼、貼息貸款、殘疾補貼等優惠政策,為梁增一家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國家政策好,幫扶幹部貼心,我再不賣力幹活,對得起誰?”在殘聯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梁增一家順利脫貧。
“2018年,我們種植沃柑12畝,收入4萬多元;種植水稻4畝,收入0.6萬多元;養殖雞鴨200羽,收入1萬多元,還有養殖生豬、種桑養蠶等的收入,除去生産成本,年純收入達4萬多元!”梁增告訴記者,儘管妻子身患殘疾,卻沒有向命運低頭,天道酬勤,內生動力的激發讓他們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在無聲的世界裏,梁增夫婦一同追逐著他們的幸福夢。
(覃捷 張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