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勞實幹謀脫貧 自立自強奔小康
南寧日報  2019-03-26 16:13:55

勤勞實幹謀脫貧 自立自強奔小康

  李文狀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走出貧困。 (覃捷 攝)

  天剛亮,一個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就騎上電動自行車,直奔自家田地,挽起袖子,除去桑地裏的雜草。一番勞作後,他又來到甘蔗地,將倒伏的甘蔗一根根扶正並捆紮起來。忙完甘蔗地裏的活,他又趕回家中,清理消毒養蠶的房間,為下一輪養蠶做準備……儘管汗水早已濕透衣服,但他的臉上卻綻放出希望的笑容。

  這是那樓鎮三江村貧困戶李文狀,現年56歲。由於妻子早逝,他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子生活,還要照顧年老的父母。他家裏只有0.8畝土地,又無法外出打工,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5年底,李文狀一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李文狀並沒有失去信心,他靠著自己辛勤的雙手,不等不靠,辛勤勞作,逐漸走出貧窮。

  耕耘不輟

  不等不靠開闢脫貧路

  在小兒子兩歲時,李文狀的妻子便離開了他們。李文狀一人又當爹又當娘,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孩子。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李文狀從此不再外出務工。因為貧困,大兒子初中畢業後便到廣東打工,支持弟弟繼續讀書。2014年8月,小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被桂林理工大學錄取,但這卻讓李文狀一家犯了難,他們一時拿不出小兒子的學費來。李文狀四處借錢,最終將小兒子送進了大學。李文狀説:“讀書才有出路,我不能讓他像我一樣,再苦再累我都要讓孩子讀書。”

  然而,李文狀肩頭的擔子更重了。

  為改變貧困的生活,李文狀開始借地種田。他的幾個兄弟都外出務工了,李文狀便將兄弟們丟荒的4畝水田借來自己種。之後,他又陸續從本村外出務工村民手中借到8畝多旱地。有了土地做保障,李文狀發展生産的積極性高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雖然辛苦,但他相信憑著自己的辛勤勞作,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李文狀每年利用自家2畝多的水田種植蓮藕。種植蓮藕非常辛苦,特別是蓮藕成熟後,人要站在齊腰深的藕塘裏將蓮藕從淤泥中挖出,一個人一天最多能挖150多公斤,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但種植蓮藕收入高,且如果管理得好,每年畝産可達2000公斤以上。李文狀算了一筆賬,近幾年蓮藕的價格不低於7.5元/公斤,過年過節時價格會更高,除去成本,每畝蓮藕的收入可達13000多元。2017年,單蓮藕一項的收入, 李文狀就收入兩萬多元。每年國慶節前後,蓮藕采收完畢,李文狀又馬不停蹄地種上茨菇。茨菇春節前便可收穫,畝産350多公斤,市場價格在20元/公斤左右,如此一來,同一塊田地裏,每畝又多出了6000多元的純收入。從種植到維護,從采收到銷售,李文狀一人親力親為。2017年全年,李文狀通過種植蓮藕和茨菇收入38000多元。

  看到李文狀如此勤勞,家裏又確實困難,村裏外出務工的人都把自家的閒田無償借給李文狀。2018年,李文狀一人種植了4畝水稻,收穫3200公斤,收入6800多元;種植5畝甘蔗,收穫25噸,收入12500元;種植3畝桑葉,並利用家裏的空房間養起了蠶,收穫260多公斤蠶繭,收入16000多元。就這樣,李文狀不等不靠,憑著自己一年到頭不停地辛勤勞作,一家人的苦日子漸漸有了好轉。

  今年7月,李文狀的小兒子就要畢業了,目前已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李文狀肩頭的擔子又輕了許多。但他沒有閒下來,依舊每天下田勞作。

  幫扶給力

  生産有動力致富有奔頭

  2016年以前,李文狀一家還住在一間僅2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裏。2016年,當地政府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補貼,他自己湊了部分錢,建起了一層85平方米的磚混新房。當過建築工人的李文狀,自己建設、安裝屋內的廚衛設施、房樑門窗等。他心裏清楚,新房來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他説:“危房改造讓我住上了新房子,教育資助讓我小兒子讀完了大學,産業資助讓我發展産業有了保障。若不是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我哪有今天的生活。”

  説到幫扶幹部,李文狀更是心存感激:“幫扶幹部不辭辛苦,跑上跑下為我們申請各種政策補貼,還經常買菜買肉到我們家裏和我們一起吃飯嘮家常,了解我們的生産生活情況和困難,幫我們想解決辦法,甚至自掏腰包資助我的小兒子上大學,我真的非常感激。”

  在生産方面,村裏的種桑養蠶合作社和時宜公司則為李文狀種桑養蠶提供服務,技術人員多次上門幫他查看桑蠶生長情況,對他進行技術指導,幫他解決種養問題。在他們的幫助下,李文狀養殖的桑蠶從來沒有出現過大面積死亡現象,收成穩定。

  2016年年底,李文狀一家順利脫貧。好的政策與幹部的幫扶,讓他有了進一步發展生産的動力,更有了致富的信心。李文狀説:“現在的政策那麼好,給了我們那麼多支持,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勤勞肯幹、自力更生的李文狀正以勤勞的雙手耕耘更美好的生活。

  (覃捷 張愛平)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