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丹訊 (記者/韋鵬雁 通訊員/劉世超 田達歡)“來這裡上班,做得好的話一個月工資超過4000元。”“做工還有政府補貼,很划算”……連日來,南丹縣八圩扶貧産業園區就近招聘工作人員,成了安置區貧困群眾和周邊群眾熱議的話題。
南丹2017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18年全力實施鞏固脫貧成果的“五項行動”,今年又以實現高品質脫貧為目標,以黨建為統領,通過政策引導增強産業“造血”功能,較大幅度提高貧困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提升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壯大特色産業,擴大覆蓋面。2019年,該縣計劃完成新種油茶1.5萬畝,增建長壽·生態·富硒農産品基地1.1萬畝,新增肉牛、肉羊、黑土豬出欄量2400頭、1200頭和4800頭。打造扶貧果園、扶貧菜園、扶貧農場,進一步擴大“十大百萬”扶貧産業的規模。採取以獎代補方式,落實850萬元産業扶持資金,支持貧困戶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進一步增強産業造血功能和群眾致富能力。其中,對有勞力、有意願的貧困戶,引導動員選擇參與1個以上特色産業扶貧項目發展,確保特色産業覆蓋貧困戶的比例達80%以上;對於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通過引進經營主體帶動,發動群眾參與方式推進,實現共同受益。
創新發展路徑,解決搬遷戶後續産業和可持續增收問題。創建白褲瑤文化傳承産業園,在裏湖王尚“千家瑤寨 萬戶瑤鄉”安置點100套扶貧産業用房進行民宿、餐飲等鄉村旅遊開發,帶動2500多戶搬遷群眾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構建八圩扶貧産業園大産業園,目前已有5家企業入駐,2614人報名務工。
菜籃子雖小,但一直是制約貧困群眾搬遷的重要因素。南丹在扶持大産業的同時,注重滿足群眾的小需求,在安置新區推行“微田園”,給予每個安置戶戶均0.1畝的菜地,全縣已有1102戶搬遷戶領取了“微田園”,總面積120畝。在沒有空余土地的安置點,在安置房屋頂開闢“空中菜園”,在3個安置區各落實5戶試點,每戶補助泡沫箱8個、有機質肥料2包、小白菜菜花等菜種一批,待條件成熟後再全面推廣。王尚安置區搬遷戶何文兵説:“微田園不大,卻能解決一家人吃菜問題,還讓大家記住以前的時光,留下了鄉愁。”
以前水庫裏的水白白流掉,現在成了河池南丹工業園區一家企業的生産水源,年獲收益8萬元。車河鎮八步村發展“物業型經濟”,成功破解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難題。南丹積極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一是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參辦農業服務組織,建勞務服務平臺,為農業提供配套服務,為村內勞動力提供勞務仲介服務,創新搭建“服務型”經濟平臺;二是主動挖掘村集體資産、資金、資源潛力,以公開招標承包、對外租賃、投資入股等形式,發展壯大“物業經營型”經濟實力;三是新增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650萬元,投入廣西富得旅遊投資公司的旅遊開發項目,獲得8%的穩定分紅。逐步解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的問題,確保47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