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冠年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4月10日,春和景明。記者走進上思縣那琴鄉排柳村百馱屯,只見村莊漫山遍野的紅香橙樹鬱鬱蔥蔥,長勢喜人。舉目遠眺,果林如同綠浪起伏,綿延于山村沃野,令人心曠神怡。
果林裏,村民磨玉山正在給果樹追施有機肥料。他説,你們來的不是時候,如果是紅香橙收穫季節來,可以看見一個個紅彤彤的橙子壓彎枝頭,點綴在一片綠色中,“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排柳村是貧困村,紅香橙種植讓村民們的日子“火”了起來。磨玉山説,他家從2014年開始種紅香橙,目前種植面積已拓展至30畝,去年底,他家的紅香橙又喜獲豐收,共摘收3.5萬公斤,收入約14萬元。
“我們村的橙子個大、色靚、味甜,很受市場歡迎,我們提前兩三個月就與廣東客商簽訂了收購合同。”磨玉山告訴記者,為了發展紅香橙種植,排柳村于2016年成立了柳心紅群發農民合作社。目前,這一新型經營主體已帶動近50戶農戶種植紅香橙700多畝,年産量達100多萬公斤。
排柳村紅香橙是防城港市打造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産業扶貧的一個生動典範。産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去年以來,防城港市紮實開展産業扶貧,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脫貧攻堅取得較好成效。
據了解,該市在開展産業扶貧過程中,科學謀劃、量身定制貧困村、貧困戶的扶貧産業,根據貧困村、貧困戶的自然條件、生産條件、家庭條件,精準確定一個主導産業。同時圍繞貧困村特色産業發展,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資金、技術、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優勢,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當前,該市所轄的4個縣(市、區)從自治區78個特色産業目錄中,分別確定了縣級“5+2”、貧困村“3+1”等特色産業模式,特色産業覆蓋貧困戶比例均達到80%以上,以此不斷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目前,該市累計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1258個,覆蓋貧困村82個,帶動貧困戶5052戶;建設産業基地215個,覆蓋貧困村75個,帶動貧困戶2896戶。
同時,該市充分利用每個貧困村5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啟動資金,盤活貧困戶資産,鼓勵貧困戶將承包的土地、林地、水域和其他資産出租、轉包、轉讓獲得租金收入;引導貧困戶資産以股份合作等方式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産經營,獲得股金收入,促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前,該市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村集體收入均超3萬元。
此外,該市還積極探索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市本級在統籌全市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的同時,積極指導各地以多種形式,探索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其中,東興投入1645萬元資金髮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探索“資産租賃增收模式、興辦村經濟實體增收模式、以勞動技術服務增收模式、參股分紅增收模式、財政扶持資金反哺增收模式、村企合作産業增收模式”6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在該市防城區,當地重點打造了城郊片華石農潮2000畝火龍果産業基地、天紅500畝蓮霧基地、扶隆2000畝白石牙茶種植基地等一批産業扶貧示範基地,有力地推動了該區産業扶貧開發工作。
防城區十萬山瑤族鄉那稔村村民黃凱,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下,開闢150多畝荒地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火龍果、楊梅、百香果以及當地特色五穀雜糧,養殖野雞、野鴨等禽類。在他的帶領下,有10戶貧困戶通過土地、資金等形式入股。去年,每戶貧困戶獲得1000多元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