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張 思 陸宏夏
“沒想到這麼快就辦好了!”貴港市港南區盛意來農家菜館老闆宋小玲説。上午9時,她到供電部門申請用電增容,對方受理後告訴她,下午就可裝表接電。據悉,這類業務以前要8個工作日,現在當天就能辦結。
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公佈的數據顯示,貴港市2018年企業投資環境滿意度達86.10,比全區平均高3.74,連續兩年在設區市中排名第一。
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國家信息中心、求是《小康》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貴港市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營商環境示範城市”。
貴港通過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廣泛凝聚思變謀變、求富求強的共識,“工業興市、工業強市”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開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破障礙轉觀念,去煩苛優服務,開創了加快發展、趕超跨越新局面。
轉變作風 破除思維障礙
港北區居民韋先生選中一款新能源轎車,他説:“這種車自配內置充電器,用普通排插即可完成充電,充6小時可跑100公里,比加油的轎車實惠多了,更重要的是車價不到4萬元。”
久久星公司總經理劉偉介紹,自2016年6月第一輛車在貴港下線,僅兩年多的時間,公司産值已達2億多元,産品遠銷粵、瓊、閩、雲、貴、川等地。
久久星的業績是貴港市轉變觀念調思路、改革創新激活力的生動寫照。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今天的成績,與我們不斷解放思想、打破思維障礙、持續更新觀念密不可分。”貴港市委書記李新元説。
破障礙,轉觀念。近年來,該市除舊布新,“變”的足跡清晰可見。
2015年7月31日,下發《低速電動車生産管理暫行辦法》,當年11月15日,又出臺《低速電動車登記管理操作規範》,使低速電動車獲得了合法身份,推動了新能源電動車井噴式發展。
2016年6月,啟動“全市通·就近辦”工商登記註冊制度改革,申請人自主選擇縣級以上任意工商窗口均可辦理登記業務。
2016年9月,下發《鼓勵改革創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暫行辦法》,保護和鼓勵幹部幹事創業、擔當負責的積極性,營造搶抓機遇、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破立結合,轉變作風。變出了政務服務窗口的好作風,變出了企業滿意度的不斷攀升,變出了經濟發展動力的不斷增強。
服務企業 優化營商環境
在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産基地乘龍電動車生産車間,工人正在進行電動車總裝、試車、檢測工作;另一側,碼放整齊的新車整裝待發。貴港市電動車行業協會會長梁文元説:“書記幫借錢,市長幫賣車,這樣的投資環境,我們滿意。”
了解到電動車生産企業面臨資金短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2017年7月,貴港市領導率領金融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來到基地,讓供需雙方直接面對面,現場解決問題。
會後,乘龍、驪駒、飛能、上馬等電動車企業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貸款。“這些貸款幫助很多公司度過了困難期。”飛能電機總經理李歆説。
“企業面臨的難題,除了資金就是市場。”梁文元説,今年以來,市領導牽線搭橋,為電動車拓展東盟市場,僅乘龍電動車就跟越南客戶簽訂了總代理,訂單3萬台。
近年來,該市深入開展市長服務企業接待日活動,舉辦接待日活動48期,協調解決了企業提出的292個問題。2018年9月,建成廣西首家政府服務熱線平臺,為企業、群眾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
同時,先後出臺《承接産業轉移扶持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加快新能源電動車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主動承接先進地區産業轉移,優化産業結構。
深化改革 洼地效應凸顯
為企業鬆綁、為創新除障。該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轉變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降低企業、組織和個人的交易成本。2018年1月,投資15億元的嘉龍海傑電子科技僅用1個多月就拿到了不動産權證,比原來流程提前了3個多月。
著力壓縮項目審批流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的全部審批時間,由300多個工作日壓縮到不超過27個工作日,比自治區要求的60個工作日縮短了33個工作日;將土地供應、土地公告、招拍挂、不動産登記環節工作融合、並聯進行,實現不動産登記提速58.72%。
優化辦事流程,簡化辦事程式。2018年5月開始部署“最多跑一次”改革,編制市、縣、鄉三級政務辦事“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張清單,目前能實現“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事項有10556項,其中零跑腿事項732項。同時啟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對申請材料中“有關材料”“相關證明”等逐一予以明確。
據廣西創業環境大數據分析顯示,該市創業“便利度”全區居首,各窗口平均辦理提速90.19%;平均1.17天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高出全區平均水準35%;《廣西商事制度改革公眾滿意度評估報告》顯示,該市商事制度公眾滿意度91.86分,全區排名第一。
在系列改革推動下,騰駿汽車、嘉龍海傑、石藥泰諾、愛瑪、綠源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洼地效應凸顯,初步構建了廣西第二汽車生産基地、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生産基地的框架,開創了工業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