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扛起産業責任 決勝脫貧攻堅
廣西日報  2019-04-19 10:31:14

扛起産業責任 決勝脫貧攻堅

昭平故鄉茶博園。

扛起産業責任 決勝脫貧攻堅

三江布央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扛起産業責任 決勝脫貧攻堅

融安石門仙湖景區玻璃棧道。

扛起産業責任 決勝脫貧攻堅

大新明仕田園風光。

  本報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李志雄

  ■編者按

  廣西貧困地區大多旅遊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近年來,我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精準實施旅遊産業扶貧政策,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扶持550個貧困村發展旅遊業,讓20萬人脫貧,並通過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帶動80萬人脫貧。

  幾年來,發展旅遊給貧困地區帶來巨大的變化。據統計,2018年,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3.08億人次,同比增長31%,佔全區接待遊客量的45.1%;鄉村旅遊消費2064.17億元,同比增長37%,佔全區旅遊總消費的27.1%。實踐表明,鄉村旅遊已發展成為我區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1 因地制宜 引導發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區在實施産業扶貧上,注重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的原則,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發揮了旅遊産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4月初,隆林各族自治縣三衝村曉雲屯來了幾位專家,他們對村屯的自然環境、旅遊資源、人文歷史、産業發展現狀等進行深入考察,順利完成了旅遊扶貧規劃編制的前期調研工作。這是廣西西大旅遊科學研究院投身旅遊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的感人一幕。該單位所編制的《上林縣巷賢鎮長聯村旅遊扶貧規劃》《廣西靈山縣新圩鎮蒙塘村旅遊扶貧規劃》分獲2016年、2017年全國旅遊規劃扶貧示範成果獎。

  近年來,廣西積極組織區內外旅遊規劃設計單位,持續開展“旅遊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為適合發展旅遊的貧困村屯提供指導。其中,2016年組織35家規劃單位為119個旅遊扶貧村屯編制了規劃,2017年組織15家規劃單位為126個旅遊扶貧村屯編制和完善了規劃;2018年完善50個旅遊扶貧村屯規劃。通過編制規劃,幫助貧困村屯理清發展思路,優化發展途徑,引導貧困村屯走上旅遊脫貧致富道路。下一步,將全面指導全區150個有資源、有條件、有意願的貧困村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同時,加強引導,促進産業融合發展。指導貧困村屯整合農、林、水等各類産業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積極創建廣西星級鄉村旅遊區(農家樂)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等各類標誌性旅遊融合品牌。深入推動鄉村層面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加大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習傳統工藝,以文化創意為依託,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旅遊産品。

  據了解,2016年至今,我區創建了1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163家自治區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家全國巾幗示範農家樂和155家金繡球農家樂,重點培育了16家田園綜合體、35家森林人家、5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10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等標誌性旅遊融合品牌。2018年,評定了50家廣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4家金繡球農家樂,命名25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培育23個旅遊型特色小鎮,鄉村旅遊與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斷深入。

  2 加大投入 夯實基礎

  以前,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全區很多奇山秀水“養在深閨人未識”。為改變貧困鄉村落後的面貌,我區近年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設施。

  通達則興旺,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三五”以來,我區加快建設連接旅遊景區公路網絡,完善公路旅遊服務設施。截至目前,全區實現91%的縣通高速公路,所有縣城擁有二級以上客運站,道路客運班車、城市公交車和旅遊包車可通達所有鄉鎮和3A級以上旅遊景區。

  “臟亂差”一向是旅遊廁所的硬傷。2015年以來,我區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有效解決了公共廁所數量不足、衛生較差、佈局不合理、管理缺位等問題,獲得全國“廁所革命突出成果獎”;推進全區旅遊廁所向貧困地區的景區和鄉村旅遊區均衡發展,2016年至今,我區共在貧困地區修建旅遊廁所1695座,鄉村旅遊廁所面貌煥然一新。

  同時,我區還積極推進貧困地區旅遊停車場、標識標牌、遊客服務中心、休憩區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全區設置完成高速公路旅遊交通標識牌150塊,更換完成2018版廣西旅遊導覽圖460塊,實現區內重點旅遊場所2018版廣西旅遊導覽圖全覆蓋;同時,完成縣域旅遊集散中心18個,遊客諮詢服務中心(點)106個,高鐵旅遊集散中心3個,完成新增星級汽車旅遊營地20個。

  對貧困縣新創建、能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鄉村旅遊區,我區還採取了獎勵政策: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獎勵100萬元、四星級鄉村旅遊區獎勵50萬元、五星級農家樂獎勵20萬元、四星級農家樂獎勵10萬元。

  2019年,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將繼續加大投入,切塊下達旅遊發展專項資金2.1285億元,為54個貧困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投入375萬元建設15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補助688萬元用於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補助201萬元用於戲曲進鄉村項目,補助80萬元支持8個邊境縣(市、區)用於“國門文化大院”示範項目建設。

  3 智力扶貧 增加就業

  旅遊業是一項民生大産業,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旅遊發展中來,讓更多的人成為旅遊發展的受益者,是我區開展旅遊扶貧的一大初衷。通過智力扶貧,增加就業,開展旅遊扶貧協作等舉措,旅遊扶貧工作得到了更深入的推進。

  “我以前對住宿業完全不懂,多虧參加培訓,使我學會了經營民宿。”大新縣明仕田園村民老黃説。據了解,光是經營民宿,一年給他全家增收超過5萬元。

  近年來,我區文化和旅遊部門通過推進鄉村人才培訓計劃,加大了智力扶貧力度。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2016年開辦了16期培訓班,培訓了1080人次;2017年開辦了10期培訓班,培訓了965人次;2018年開辦了10期培訓班,培訓了1200人次,有力提升了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水準和從業人員素質。

  “今年,將深入整合文化行業和旅遊行業的資源,調動旅遊院校等社會資源,重點聚焦33個國定貧困縣,舉辦鄉村文化旅遊扶貧專題培訓班,為鄉村文化旅遊扶貧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有關人士介紹説。

  “以前找份工作不容易,現在每天在家門口上班,真好!”通過參加昭平縣針對貧困群眾舉行的旅遊業專場招聘會,村民陳女士在故鄉茶博園獲得了一份理想的工作,給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我區針對貧困地區的旅遊招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2016年全區共舉辦91場次,達成就業意向4878人;2017年共舉辦31場次,達成就業意向8105人;2018年舉辦26場次,達成就業意向約8000人次,貧困戶創業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今年,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將進一步加大力度,聯合人力資源、商務、婦聯等部門,動員涉旅企業與貧困村屯結對幫扶,通過開展大型招聘會、入村招聘、網上實時招聘、企業專題招聘、對口幫扶招聘等形式,在增加貧困家庭就業機會上取得更大實效。

  4 形成合力 創新模式

  近年來,我區文化和旅遊系統不斷深化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的新局面。

  紮實推進定點扶貧工作。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大力推進9個定點幫扶村精準脫貧,多渠道籌措扶貧經費,加強扶貧項目建設,確保完成年度脫貧攻堅任務,截至2018年底,已有8個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剩下的1個村也列入2019年預脫貧村。“我們將進一步指導各村開發文化旅遊,培育集體經濟項目,形成穩定、可持續的收入渠道。”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

  深化粵桂旅遊扶貧協作。2018年5月28日,“廣東湛江-融安粵桂旅遊扶貧協作”專列開進柳州市融安縣,400多名遊客涌入4A級石門仙湖景區,感受生態鄉村旅遊樂趣。近年來,以廣東5市結對幫扶廣西8市為平臺,全區文化和旅遊系統深化招商引資、宣傳推廣、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幫扶和協作,積極推進“東客西送、消費促扶貧”,入桂鄉村旅遊的廣東遊客數量逐年攀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創新文化和旅遊扶貧方式。近年來,我區鄉村文化旅遊發展形成了“公司+農戶”“景區+農家”“企業帶動+村寨聯盟”“合作社+農戶”“能人+農戶”等10多種不同經營主體合作模式,為貧困地區旅遊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仕田園是“公司+農家”的成功典型。以大新明仕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帶領周邊村民一起經營農家樂,指導農戶發展珍珠鴨養殖,培育無公害香米、蔬菜等特色産業。目前,全村共種植“明仕香米”2000畝、無公害蔬菜500畝,養殖珍珠鴨3.5萬羽,“明仕香米”市場銷售價達7元/公斤,村民經濟收入不斷增長。

  奏響對外宣傳推介交響曲。近年來,我區圍繞“鄉味廣西”鄉村旅遊品牌,通過持續開展“壯族三月三·相約遊廣西”“冬遊廣西”“樂遊廣西-鄉村旅遊嘉年華”“廣西鄉村旅遊電商扶貧”等宣傳推介活動,積極組織貧困地區特色商品參加各類展銷活動,發動旅行商、媒體赴貧困地區采風踩線,逐步打響了貧困地區特色産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旅遊消費邁上新的臺階。

  (本版圖片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