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學俏
巨大的貨輪喇叭聲響徹港口,已經80歲高齡的包文生站在自家陽臺,遠眺港口。他説:“聽聲音,肯定是條20萬噸的大船。”
雖然年事已高,但包文生身體硬朗,聲音洪亮,他是防城港務局退休老船長,是防城港的第一批建設者和大港崛起的見證者。他向記者講述了防城港建設和發展的光輝歷程。
包文生説,記得現在的防城港碼頭一帶,上個世紀50年代還十分荒涼,只有幾戶漁家、一口簡陋的淡水井,淡水貴如油。還有一家小商店,客源主要是來打魚的漁民。
1968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東興縣轄區興建防城港。原在家鄉防城公社白沙大隊當會計的包文生,辭別家人,毅然投身到港口的建設中,成為工地的第一批建設者。包文生説,那時無路無水無電,人住的是工棚,洗的是海水浴,工作、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開工第二年,包文生接受委派,到廣州接回了第一艘船。該船承載量50噸,150匹馬力,他是船長。包文生領著船員到梧州、廣州等地購買各種建港物資。
經過一年多的浴血奮戰,1970年初,防城港初建工程的各項建設任務圓滿完成,建成2000噸級浮動碼頭1個、500噸級小碼頭4個,以及進港公路等一批配套項目。同年5月,防城港務局成立。
“防城港是一座因港而生的城市。”包文生説。早在1973年的全國港口建設工作會議上,防城港的建港條件就備受與會者關注,並得到會議的充分肯定。次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逐步擴建為對外開放貿易港,並同意新建5個深水泊位和相應配套工程。
在建設過程中,整個施工隊既沒有建造萬噸級深水泊位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也嚴重缺乏建港技術力量和海上施工經驗,只能靠人海戰術用土辦法建港。
“那時候在水下施工作業,是何等的艱難曲折。”包文生説。他們有的只是簡易的攪拌機、捲揚機、抽水機,以及每人一雙使不完勁的大手。最後,憑著“排除萬難”的革命精神,包文生和建設者們創造了奇跡。1975年,廣西第一個雙曲拱重力式萬噸級深水泊位成功建成,不僅結束了廣西海岸線上沒有萬噸級深水泊位的歷史,而且譜寫了我國建港史上的新篇章。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務院批准防城港為外國籍船舶開放港口。廣州遠洋公司的萬噸級貨輪“貴陽號”進港接卸,包文生和工友們開創了廣西沿海港口接卸萬噸貨輪的歷史新篇章。
喜訊接踵而來。隨著港口建設步伐的加快,與之相配套的南寧至防城港鐵路專用線,及直抵港口的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從此,防城港的建設與發展如虎添翼。
2005年,20萬噸級泊位建成並投入運營。包文生對此感觸頗深,他説:“這是迄今華南沿海碼頭岸線最長、前沿水域最深、卸船效率最快、堆存能力最大、自動化控製程度最高的礦石專用碼頭,是廣西沿海港口核心競爭力的標誌。”
2000年,忙碌了大半生的包文生退休,但他始終牽掛著港口的建設。這麼多年來,讓包文生感到欣慰的是,隨著碼頭建設不斷完善,港口一而再、再而三刷新進港船隻的噸位記錄:1990年,5萬噸的巴拿馬貨輪入港;1998年,15萬噸的外國貨輪入港;如今,20萬噸船入港已經是家常便飯。
目前,防城港已經成為西南第一大港,年潛在吞吐能力超10億噸,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多個港口通商通航,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連接東盟國家最便捷、成本最低、運距最短的出海大通道。
如今,在家頤養天年的包文生閒時喜歡站在高處俯瞰防城港,看輪船進港出港,回味它的歷史,感嘆它的輝煌,心裏特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