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首例人工有性繁育“珊瑚寶寶”誕生
廣西日報  2019-04-29 11:31:11

  本報南寧訊 4月27日22時,隨著第一批浮浪幼蟲成功固著,由廣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團隊實驗的廣西首例室內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寶寶”,在歷經近4年反復實驗後,終於在潿洲島成功“誕生”。

  具有7000多年發育歷史的潿洲島珊瑚礁是廣西沿海唯一的珊瑚礁群,也是廣西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干擾,潿洲島海域的珊瑚礁整體狀況已呈現退化趨勢。2015年,以劉昕明工程師為首的研究團隊開始著手珊瑚室內擴繁關鍵技術研究、人工礁技術和人工礁生態重建研究,獲得了珊瑚修復半球礁和雙層培育基座兩項專利。2019年,團隊利用海邊廢棄的珊瑚石和貝殼,成功製作出首批人工生態礁,使人工礁體在珊瑚修復過程中發揮了更好作用。

  要有效修復潿洲島大部分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體量的珊瑚來源是關鍵。“無性繁殖”雖可隨時進行,卻會造成遺傳結構的單一。而“有性繁殖”則不僅可提升其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還可保證大體量存活率。自2016年起,劉昕明的團隊每年都嘗試夜潛觀察珊瑚排卵,以期在野外收集到珊瑚的精卵進行有性繁殖,但3年來近百次夜潛均無功而返。從今年開始,團隊把“戰場”從野外轉到室內,發明瞭一種繁殖實驗缸體和水循環缸體聯動的“子母缸”。為防止錯過珊瑚排卵時間,團隊從4月16日起每晚蹲守在實驗站,每個小時都要重復著規定的實驗動作。4月27日22時,第一批浮浪幼蟲成功固著,並成功實現了珊瑚幼體的自然附著,標誌著廣西首例室內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寶寶”成功誕生。

  “根據我們前期的研究基礎,一旦幼小的珊瑚蟲定居,就可以在短短3年內成長為餐盤大小的珊瑚,並開始具有性繁殖能力。”研究團隊此次在廣西首次人工繁育珊瑚成功,為下一步全區珊瑚礁種群資源恢復、島礁生態系統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李 鵬  楊曉佼)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