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尋廣西古老村落裏的生態博物館
南寧晚報  2019-05-17 15:04:06

探尋廣西古老村落裏的生態博物館

  南丹裏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 (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供圖)

探尋廣西古老村落裏的生態博物館

  這裡沒有圍墻,這裡的展品不全被擺在櫃子裏,這裡能保護傳統文化的原生態樣貌,這裡叫生態博物館。

  2003年,廣西開始試點建設生態博物館,先後建成及設立10座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平臺和保護區域,形成了目前中國最大的民族生態博物館群之一,並由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與指導和具體實施生態博物館的各項工作,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有積極意義。

  2004年11月,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南丹裏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開館,15年來,那些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老村落髮生了怎樣的變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生態博物館的館長們又有哪些體會和感悟?

  館藏20年曆史苗族百鳥衣

  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館長 石磊

  今年50歲的石磊從小在苗寨裡長大,在他的記憶裏,村裏的阿媽們穿著用藍靛染布製作的苗族服飾,淳樸別致的吊腳樓組成了苗寨裏最美的風景。

  “後來吊腳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的房子。”對於傳統村落與現代化進程之間的矛盾,石磊有些無可奈何。在石磊看來,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急不可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消失速度令人擔憂。

  廣西開始籌建生態博物館時,石磊在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研究的工作,生態博物館的理念讓石磊十分感興趣。

  2009年11月,苗族生態博物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經過10年的建設,該館不僅每年吸引大批學者前來研究,還讓當地村民意識到要對苗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比如展示館裏有一套保存了20多年的苗族百鳥衣,本來村民們是要傳給後代的,得知博物館需要收集藏品,他們以較低的價格出讓給了博物館。

  石磊説,生態博物館相當於整個保護區的展示中心,通過展示,讓村民有機會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向外推廣。

  讓消失民間項目成永恒存在

  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館長 盧山

  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位於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其保護區包含舊州街、西南街、大街、東內巷、東外巷、上安馬、下安馬、巴諾等街(村)。盧山原本是當地的一名教師,于2005年建館時成為博物館的一員,從教育工作到文化工作,盧山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對本民族的文化更加了解,也更加熱愛了。

  讓盧山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館成立之初,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挖掘、收集和整理當地的傳統文化。有一次,盧山來到居民家中,想要拍攝他們製作的壯族傳統食物,對方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要拍這些已經過時、落後的東西?

  “許多人對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後來經過宣傳,他們的積極性漸漸被調動起來。”盧山欣慰地説,有的長輩還主動分享一些兒時常玩現在已經消失的民間體育活動或遊戲項目。

  博物館還在保護區內將文化保護意識較強、傳統建築、生活器具保存較完好的家庭設為“民族文化示範戶”,並與文化旅遊相結合。如今,在博物館所處的舊州街,壯族刺繡、織錦、土司遺存、 民居建築、山歌藝術、壯劇、木雕、節日等民族文化保存的豐富性、完整性,使之成為廣西南部壯族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百年老屋活態展示龍脊文化

  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館長 侯文強

  侯文強是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堤鄉人,每每説起家鄉如行雲流水,層層疊疊的梯田,他總是特別自豪。而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所在的龍脊鎮龍脊村,不僅完整地保存著梯田稻作文化,更延續著壯族服飾文化、建築文化、石文化、歌舞文化、寨老制度和飲食文化。

  博物館的展示與信息資料中心設在龍脊村平寨,設有基本陳列《龍脊神韻,壯家風情》,還在侯家寨設立了民族文化傳習中心。

  侯文強特別推薦了集傳習傳統文化、展示表演為一體的民族文化傳習中心。該中心不僅是博物館的延伸,還是當地村民進行文化傳承、展演記憶培訓和休閒娛樂的綜合性建築,傳習中心還會定期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傳承活動,增強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不僅如此,博物館還分別在廖家寨和侯家寨選擇了兩座百年老屋作為民族文化示範戶,向遊客展示活態的龍脊壯族文化。侯文強説,博物館剛開館時,每年的參觀人數基本維持在四位數,最近四五年,每年的參觀人數有10萬人次以上。

  自拍民族紀錄片到歐美交流公映

  南丹裏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副館長 何春

  南丹裏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所在的裏湖鄉懷裏村自然環境相對封閉,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少,保留著較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是白褲瑤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縮影。2004年,博物館建成開館時,何春還是個剛剛大學畢業,到館實習的小姑娘。

  為什麼選擇回到家鄉?何春的答案是:“我是白褲瑤女子,我深愛著自己的民族。”從實習生到館員,再到如今的副館長,談到這些年來博物館的工作,何春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何春介紹説,這幾年博物館主要是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鄉村影像記錄和社區宣傳活動。

  特別是2011年,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始推廣“參與式影像”的“文化記憶工程”理念,通過生態博物館社區居民的培訓,使其掌握拍攝技能,讓居民拿起手中的相機,參與到社區文化遺産的記錄和整理工作。

  “我自己拍了10部紀錄片,包括白褲瑤的服飾、儀式、節慶和手藝等內容,也希望通過圖片、文字、影像的方式保護白褲瑤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何春自豪地説,南丹白褲瑤文化民族志電影還曾到歐美等國家進行公映交流。今年,博物館還計劃出版鄉土文化教材,送給各個學校,讓更多的白褲瑤孩子們知道和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

  ■知多點

  什麼是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是突破圍墻式、陳列式傳統博物館的活態博物館,以特定的社區、遺産、居民、文化記憶、公眾知識的形式和內容,原地保護當地文化的原生態樣貌,從而使文化持有者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使觀眾得以最大限度地領略當地文化。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