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春楠
五月鵬城,“桂”氣襲人。5月20日,隨著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緩緩落下帷幕,瑰美的壯鄉文化這個在“中國文化産業第一展”上,再度絢麗綻放,令展商和遊客享受了一場高濃縮的八桂文明之旅。
文化力量,靜水流深。從2004年首屆文博會至今,廣西年年組團參展。15載光陰荏苒,深圳文博會已成為廣西展現文化碩果、表達文化自信,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大舞臺。
同頻共振
文旅融合共築“詩和遠方”
夜幕低垂,遇龍河畔,漁火閃閃。15年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與廣西少數民族獨有的人文歷史巧妙結合,已演出7000多場次,接待境內外觀眾18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
5月18日,本屆深圳文博會期間,中宣部在深圳召開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座談會,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作書面發言。近年來,我區依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重點加大對文旅融合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把“紅綠古”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讓廣西文旅産業有“説頭”、有“看頭”、遊客能“點頭”、百姓有“賺頭”。
2014年,“壯族三月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2017年以來,“壯族三月三”逐步成為一個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凝聚發展動力的盛會。僅今年假期,廣西共接待遊客1912.08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49.8億元,成為廣西旅遊的響亮名片。
《印象·劉三姐》是廣西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如今,豐富多樣的廣西旅遊資源和文化底蘊在山水實景演出這一平臺上不斷融合、綻放,一批如《夢·巴馬》《坐妹·三江》《桂林千古情》等特色演出項目紛呈上演。
左江連綿百里,懸崖絕壁上的岩畫歷經千年風雨,赭紅色的圖案與黃黑色的崖壁對比鮮明,令人震撼……集駱越文化、花山岩畫、邊關風情于一體的大型壯族神話實景劇《花山》,在本屆文博會上也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在廣西非遺館精彩亮相,引來不少遊客駐足觀賞,樹立了標誌性的廣西民族文化特色旅遊品牌形象。
以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2016-2019年,廣西從自治區旅遊發展資金中安排43個項目、1.55億元支持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將散落于全區各處的歷史文化瑰寶一一拾起,串連成珠,做足文化旅遊從相加到相融的大文章。
揚帆啟程
壯鄉文化閃耀“一帶一路”
本屆深圳文博會上,廣西展館內的貝雕作品《21世紀一帶一路》《夢想起航海絲路》《絲路帆影》,以細膩的手法帶來貝雕的驚世之美;《深藍色玻璃杯》《波斯陶壺》等根據出土文物仿製的工藝品,讓人穿越千年探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神奇記憶……
近年來,廣西立足區位優勢,堅定文化自信,主動融入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大局。在大大增加廣西知名度的同時,也增進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
今年大年初四、初五,廣西大型原創民族舞劇《花界人間》在新加坡最高藝術殿堂——濱海藝術中心歌劇廳連演3場,獲得當地觀眾的廣泛好評。“僅是觀賞這部舞劇的圖片,就能感受到壯鄉獨特人文生態和民族之魂。”5月19日,在廣西非遺館內,遊客張先生細細品味著《花界人間》的演出圖片和解説,不禁心生嚮往,“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現場欣賞這部精美的文藝作品。”
5月18日,第十一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在深圳發佈,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獲“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獎。近年來,該集團共向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盟國家輸出版權400多種,成為全國向東盟國家輸出版權最多的出版集團之一;同時還在埃及、突尼斯、土耳其開拓新的圖書版權輸出,初步完成了“一帶一路”沿線輸出版權基本佈局。
文化産業“走出去”,技術保障需先行。“我們將在廣西探索開展高清頻道直播業務、高清互動視頻點播業務等方面的合作。”本屆深圳文博會期間,中國-東盟網絡視聽産業基地合作簽約儀式在深圳華為總部舉行。合作簽約方之一——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副總裁俞翔表示,將充分利用上海的全球化區位優勢和廣西毗鄰東盟的資源優勢,實現強強聯合。
借梯上樓
激活非遺傳承發展生命力
“毛南族的花竹帽編織技藝、‘肥套’儀式入選國家級非遺,韋氏銅鼓被譽為世界銅鼓王,去年被授予吉尼斯世界紀錄。”本屆深圳文博會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再度單獨設館展出,該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副局長唐秀華介紹,自2016年起,環江連續4年組團參展深圳文博會,有效提高了環江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毛南歌舞表演先後受邀到美國、德國、泰國、越南等國家進行演出。花竹帽、儺面具、韋氏銅鼓、竹單車等民族産品遠銷美國、丹麥、瑞典,東南亞國家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
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如今,在廣西,非遺文創已成為文化傳承的潮流。廣西一家文化公司以壯族創世女神“米洛甲”為靈感,在本次文博會上帶來了兼具民族神秘與現代時尚的皮包、絲巾、飾物等文創産品,用“米洛甲”元素講述別樣的廣西故事。
每塊土地都應該有它的守望者。十幾年來,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王伯楊始終堅守天然胎漆器傳統製作工藝,並在桂林市建起傳承基地。“漆器的製作技術繁複,工藝耗時太長,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基地也很難進行規模化製作。”他表示,希望與相關部門或貧困地區合作聯動,設立非遺文化傳承扶貧基地,系統全面地培訓貧困戶,讓其掌握一技之長,也有助於本土非遺文化的傳承壯大。
全區龍頭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産業發展新方向,開放和諧的壯鄉風韻與“國際范兒”碰撞出美麗火花,八桂文創造就生活之美,廣西文旅融合躍上新臺階……借助文博會,廣西優秀文化産品和文化理念得到進一步推廣展示;同時,也在交流互鑒中了解到更多市場前沿信息,文化企業因地制宜不斷調整産品設計,推動特色文化産業蹄疾步穩走向世界,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積累豐富的廣西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