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紅色旅遊成灌陽發展重要引擎
廣西日報  2019-05-22 09:15:08

紅色旅遊成灌陽發展重要引擎

5月20日,眾多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群眾來到灌陽縣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祭奠緬懷紅軍烈士,學習傳承紅軍長征精神。本報記者 鄧 華/攝

  本報記者 周 珂

  開欄語:

  這是一場穿越85年的對話。

  85年前,數萬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興安、全州、灌陽等地浴血奮戰,為中國拼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明天。

  85年後,在革命先輩們曾經鮮血浸染的土地上,後輩們秉承偉大的紅軍精神,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自強不息,奮力拼搏。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本報派出報道組,沿著紅軍在桂北的足跡再走長征路,通過報紙、網站、客戶端等平臺,全面回顧長征路桂北線上銘載史冊的重要歷史節點、重大歷史事件,展現紅色桂北多年來的滄桑巨變以及老區人民建設壯美廣西的精彩故事。

  85年前,發生在灌陽縣境內的新圩阻擊戰,打響了湘江戰役的第一槍。85年過去,紅色遺跡遺址和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跡,仍然閃耀著偉大的紅軍精神,向人們述説紅軍在灌陽浴血奮戰的歷史。

  位於新圩鎮和睦村下立灣屯的蔣氏祠堂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934年11月底,為保證中央軍委縱隊和紅軍主力順利通過灌陽,強渡湘江,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紅三軍團紅五師奉命在新圩佈防,阻擊來自灌陽縣城方向的桂軍,將戰地救護所設在了蔣氏祠堂。

  “當時戰鬥十分慘烈,救護所裏擠滿了傷員,紅軍戰士的鮮血流了一地,老百姓們自發給救護所送飯、抬運傷員參與救治……”5月21日,記者來到新圩阻擊戰戰地救護所舊址,展板上的記載,讓人仿佛親歷當年的場景。舊址裏陳列著的戰地救護所簡介、中央紅軍過灌陽簡介、灌陽紅軍遺跡遺址及文獻等展板,向人們無聲地訴説著那段驚心動魄、充滿硝煙的革命歷史,傳遞出革命先輩對於理想信念的執著和堅定。

  距離下立灣屯北約500米處,有一口特殊的井,井口寬約2米,上小下大,形似酒罈,故取名酒海井。新圩阻擊戰紅五師撤防時,由於戰鬥形勢緊迫,來不及將救護所裏的100多名重傷員轉移,後被敵人殘忍地丟到井裏壯烈犧牲。

  當地導遊介紹,酒海井下有暗河相通,曾有村民用繩子拴著石頭投入井中測量,繩子放了80米依舊沒有觸碰到底,井裏到底投了多少紅軍戰士沒有精確的數字,粗略估計應該不少於108人,很多戰士都是無名英雄。

  如今,戰地救護所和酒海井都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灌陽縣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是到灌陽開展紅色之旅的必去之地。

  像新圩阻擊戰戰地救護所舊址、酒海井紅軍紀念園這樣的紅色遺址遺跡,在灌陽隨處可見,如紅三紅五軍團指揮部舊址九如堂、楊柳井紅五師指揮所、文市灌江渡口的紅軍亭等。它們不僅見證了中央紅軍長征過灌陽的歷史,更為灌陽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

  近年來,灌陽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革命老區優勢,做好“紅色”文章,著力整合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有力地帶動了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商品銷售等第三産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灌陽2017年旅遊接待總人數70.51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7.61億元,其中紅色旅遊接待人數42.3萬人次,收入4.56億元;2018年旅遊接待總人數164.21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17.14億元,其中紅色旅遊接待人數98.5萬人次,收入10.28億元。紅色旅遊在灌陽旅遊發展中的佔比越來越大,正逐步成為推動當地發展的重要引擎。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