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活“三資經” 鼓實“錢袋子”
廣西日報  2019-05-24 10:59:06

  本報記者 潘雲鋒 通訊員 覃家福 蘇堅發

  走進靈山縣那隆鎮中安村,集養牛場、牧草場、百香果園于一體,佔地30多畝的立體種養循環經濟産業園,在丘陵叢嶺中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

  “我們打算再整合20萬元,進一步擴大養牛場規模,與奶水牛龍頭企業合作,力爭村集體經濟收入再上一個臺階。”駐村第一書記陳海明樂呵呵地介紹。2018年,該村整合35萬元資金髮展生態牛養殖産業,僅肉牛銷售收入就達23萬元,推動集體經濟收入由2017年的3.4萬元躍升到27萬元。

  去年以來,靈山縣摸清全縣404個村的“家底”,根據各村“資金、資産、資源”的“強、中、弱”,分類施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鼓實村級“錢袋子”。

  “先進村”:深挖優勢,自主發展

  “扶貧車間不僅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也解決100多名群眾的就業問題。”舊州鎮教馬村第一書記朱凱告訴記者。

  該村利用人力資源豐足、群眾就近就業意願強等特點,通過“土地+資金”入股的模式,建成佔地面積2畝、規劃4條以上生産線的“扶貧車間”,村委搖身變“股東”,2018年實現分紅8萬元。同時,還通過盤活村委固定資産、購置廠房出租等産業,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由以前的5萬元增加到11萬元。

  針對“三資”基礎比較好的“先進村”,靈山縣著力引導“宜商則商”“宜種則種”,從用電、用地、用水等方面給予傾斜,推動各村深入挖掘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産業,建立鄉村旅遊、基層黨建等現場觀摩教學點、示範基地40個,全縣共有34個村收入達10萬元以上、佔8.42%。

  “中等村”:村企合作,共贏發展

  “以前試過養雞、養豬都不成功,通過與園豐牧業合作,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倍,實現總收入超8萬元。”檀圩鎮石球湖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增積回憶起打拼的歷程,甚是感慨。該村整合40多萬元,異地建設養殖基地出租給園豐牧業,2018年為村級集體經濟新增收入4.12萬。

  該縣針對有一定資源、積累一定資金,適合發展特色種養殖産業,但技術欠缺、管理不暢、市場銷路不穩定的“中等村”,推動實行村企聯辦、技術扶持和訂單合作等模式,構建“以企帶村、以村托企、村企共贏”的格局。全縣有80家企業帶動發展生豬養殖、奶水牛養殖、百香果種植等本土特色種養殖産業,有129個村收入達5萬元以上、佔31.93%。

  “後進村”:村村聯營,抱團發展

  “19元1斤,每人限購2斤,超過2斤的按26元1斤銷售。”近日,佛子鎮新塘村小龍蝦“澄龍稻蝦”刷亮微信朋友圈,作為全縣首個小龍蝦規模養殖基地,由於供不應求,只能限購。

  自去年以來,該縣推動11個村投入110萬元與企業合作,分期養殖“澄龍稻蝦”300多畝,經營、管理和生産均由企業承擔,所得收益採取5:5比例分成,各村保底分成1萬元,不足部分由企業承擔,10年後由企業按照入股比例折算退回本金。

  該縣針對“三資”全無等“家底清白”的空殼村和“三資”“三缺一”等“一窮二白”的薄弱村,採取“企業支持+先進帶後進+抱團壯大”等多方聯動聯營模式,推動聯合開發資源、聯合整合資金和聯合管理資産,實現跨地域抱團發展。去年,全縣整合3560多萬元聯合發展“澄龍稻蝦”養殖、生態牛養殖等8大産業,共“消滅”零收入的“空殼村”52個、收入不足2萬元的“薄弱村”201個,實現各村收入均達2萬元以上。

  “今年2月,我們已經新增財政支持資金2500萬元,推動99個村與龍頭企業聯合發展特色産業。”靈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明宇表示。

  下一步,該縣還計劃從政策傾斜和防範風險等方面上發力,力爭年內60%的村實現收入5萬元以上,進一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