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族歌仙經典故事舞起來 壯鄉首府美好形象樹起來 舞劇《劉三姐》赴京展現壯美廣西風采
劉三姐與阿牛哥之間雙人舞段甜蜜快樂。 潘 浩/攝
廣西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5月22日晚,舞劇《劉三姐》亮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贏得首都觀眾喝彩。 潘 浩/攝
首都觀眾慕名前往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欣賞舞劇《劉三姐》。 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舞臺上呈現茶山春色動人場面。 潘 浩/攝
演出結束後,外國嘉賓向演員揮手致意。 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演出開始前,外國觀眾通過瀏覽宣傳冊了解舞劇《劉三姐》。 潘 浩/攝
在香港演出情景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大型舞劇《劉三姐》赴香港演出,5場門票均銷售一空。圖為舞劇《劉三姐》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演出現場。 (資料圖片)
在上海演出情景 2018年12月9日晚,作為廣西唯一入圍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的舞劇《劉三姐》亮相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圖為演出結束演員揮手回應觀眾的熱情。 莫 俊/攝
舞劇《劉三姐》演齣劇照。(資料圖片)
舞劇《劉三姐》劇照。
舞劇《劉三姐》第二幕精彩片段。 潘 浩/攝
舞劇《劉三姐》劇照。 (資料圖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劇中呈現的銅鼓、繡球等壯族特色元素融入舞劇,讓國外嘉賓領略到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圖為外國小觀眾對壯族銅鼓飾品愛不釋手。 潘 浩/攝
舞劇《劉三姐》首次以舞蹈形式創新演繹經典傳説,令大家期待萬分。演出開始前,北京“小小劉三姐”翩翩起舞。 王海雲/攝
60年前,“劉三姐”唱著山歌走進北京,五進中南海,四進懷仁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巡演全國各地20多個城市。此後又被翻拍成電影,在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掀起一股“劉三姐”熱潮。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是壯族文化極盡華美的一次綻放。
今天,“劉三姐”踏著飛揚的舞步再次走進北京,一個不開口唱歌卻翩然起舞的“劉三姐”,以全新的形象在佳作雲集、群芳爭艷的首都舞臺上閃亮登場,再次颳起一股“劉三姐旋風”。
在新時代的鏗鏘足音之中,這是廣西文化重新出發的征程中一次壯美的開拔。
5月22日,舞劇《劉三姐》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隆重上演。最會唱山歌的“劉三姐”,竟從“歌中仙子”變成“舞之精靈”,讓觀眾耳目一新;而劇中處處洋溢著青春和時尚的氣息,從人物形象、舞蹈風格、音樂創作等每一處藝術處理當中,都展露出強烈的時代特徵,甚至引入了流行音樂和街舞等潮流藝術,更讓這個古老的民族傳説煥發出蓬勃的青春神采。
經典的傳播效應是巨大的。舞劇《劉三姐》不僅喚醒了人們對一個時代的記憶,更把一個富有創新精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廣西文化形象,鮮明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的本質特徵,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創新。
南寧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由南寧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出品,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排演出的舞劇《劉三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明德引領風尚,把高品質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首次以舞劇形式創新演繹壯族歌仙劉三姐,再現經典傳奇,著力塑造全新的善舞“劉三姐”藝術形象。
舞劇《劉三姐》從劇本、編舞、音樂、舞美、燈光等各個方面銳意創新,對細節精益求精,經過精心編排和反復雕琢,最終呈現的作品既保留了經典人物的精神內核,又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臺表現形式,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充分展現了壯族獨有的文化風味。
該劇自2018年9月公演以來佳音不斷:作為廣西唯一入選作品,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提名獎;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南寧市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項目;亮相央視綜藝頻道《舞蹈盛典——2018國慶舞蹈精品展演》;赴香港、上海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熱烈追捧……此次在北京進行的2019年全國巡演首場演出,再次受到各界熱烈關注,好評如潮。
這一切似乎預示著,“劉三姐”作為廣西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之後,將再次登上中國文化舞臺前沿。
藝術的靈魂在於創新,經典的價值永不褪色。“劉三姐”和她所代表的壯族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春江水,生機勃發,綿延無盡,在歲月的河岸上鐫刻出壯美廣西的時代記憶。
(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