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種的杧果個小味酸,幾角錢一斤都沒人要;經過品種改良後個大味甜,價格翻了十多倍。”日前,在廣西百色市田林縣樂裏鎮新寧村碩果纍纍的杧果林裏,談及科技扶貧給當地杧果種植帶來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鄂應春笑逐顏開。
不僅杧果,田林縣的八渡筍、油茶等多個傳統特色産業,都因為科技注入而煥發出新活力,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特色農産品華麗轉身
走進新寧村,一幢幢漂亮的樓房映入眼簾,一輛輛嶄新的汽車停在房前屋後,通村道路和村內巷道全部硬化,村裏環境乾淨整潔,休閒文化廣場上小朋友們在追逐嬉戲。
“村裏的樓房和小車,基本上是靠種杧果掙來的,而杧果産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科技扶貧。”鄂應春告訴記者,早在1993年,新寧村群眾就開始種植杧果,但由於杧果品種不好、技術落後、抗旱能力差,很多農戶血本無歸。
近幾年來,田林縣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派農業技術專家對杧果進行改良換代,淘汰舊品種,高位嫁接臺農1號、金煌芒、貴妃和桂熱10號等産量高品質好的新品種,杧果品質提升,産量大幅提高。
前些年,吃過苦頭的村民一度不願意再種杧果,鄂應春帶頭種了50畝,年收入10多萬元,激發了村民的種植熱情。目前,全村種植杧果2.8萬畝,戶均30畝。2018年,僅杧果一項就收入1000多萬元,戶均增收5萬元。
田林八渡筍脆嫩無渣,深受食客青睞。但20世紀90年代,六隆鎮門屯村規模種植的7600畝八渡筍因品種退化,産量低效益差,村民的種植熱情遭到打擊。
“經過技術改造後,我家這30畝八渡筍産量大增,今年收入預計10多萬元。”門屯村貧困戶姚茂甲説。得益於科技扶貧的助力,八渡筍已成為田林農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産業之一。
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我養的雞一旦生病,一個電話打過去,楊姐馬上就趕過來幫忙診斷。”田林縣八渡瑤族鄉百六村養殖戶黃定傑口中的楊姐,是該縣水産畜牧局農業科技特派員楊麗霞。
2010年,黃定傑投入兩萬多元建起雞場養肉雞,但因技術跟不上,他養的雞3天一病、5天一死,存活率很低。幾年下來,他不僅沒能致富,還欠下不少外債,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地政府了解到黃定傑的情況後,安排楊麗霞進行一對一技術指導。2016年,黃定傑引進雞苗7000多羽,當年出欄3批,年收入10余萬元,一舉摘掉貧窮帽。
農民缺乏技術,一直是貧困的根源之一。田林縣把送政策、送項目、送資金與送知識、送教育、送培訓結合起來,從涉農單位選聘了44名科技特派員,每人聯繫兩至三個貧困村,實現對全縣68個貧困村全覆蓋,這批“土專家”常年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為貧困群眾的産業發展排憂解難。
特色品牌提升競爭力
利周瑤族鄉愛善村貧困戶韋生勝,是田林縣打造農産品品牌商標的受益者之一。
韋生勝一年養殖4000多羽清水鴨,分四批出欄,註冊“利周清水鴨”商標後,銷售常常供不應求,僅此一項增收4萬多元。
為做大利周清水鴨品牌養殖産業,田林縣畜牧水産部門安排農技特派員協助利周瑤族鄉清水鴨養殖場樹品牌,申請註冊了“利周清水鴨”商標,並設計製作了防偽標識,戴上防偽標識的利周清水鴨,保證了品質和市價。
“田林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泛中心地帶,是廣西深度貧困縣,産業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深。”田林縣縣長黃慧告訴記者,通過科技助力,已培育了“菊團勝業”“城鑫豐農”“瑯八土”“桂健園”“桂宏泉”“鑫磊永豐”等6個農業商標品牌,通過66家電商行銷,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産業,助推扶貧産業發展。
目前,田林縣“5+2”特色産業(杉木、油茶、糖料蔗、豬、雞、八渡筍、杧果)在貧困戶中的覆蓋率達93%,由於科技扶貧得力,這七大特色産業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良了品質,逐年增産增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