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丹婷
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具有智力、行業、資源等多種優勢,是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我區共有五級人大代表10.5萬多名,他們與人民群眾聯繫最貼近、最緊密、最直接,不僅是脫貧攻堅的監督主體,也是脫貧攻堅的參與主體,具有很強的帶動力和影響力。
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
5月15日上午,田林縣利周瑤族鄉正在舉辦今年人大代表技能培訓基地第二期培訓班。不少群眾在果園裏頂著烈日,聚精會神學習沃柑管理實操技術。
眼尖的百色市人大代表姚志華發現學員中有幾個“異類”——她們聽課不太專心,卻趁休息間隙圍著農技師提問、留電話。上前一打聽,原來她們是附近的百逢村村民,家裏沒種沃柑,而是種了幾畝枇杷。帶頭的潘大姐説:“我們枇杷種得少,不好意思叫專家專程跑一趟。”
姚志華哈哈一笑:“大姐,這位專家就是我們人大代表‘兩基地’請來的。我們好好統計一下附近鄉鎮還有多少村民在種枇杷,回頭請專家來開個枇杷管理培訓班,到時通知你們參加。”
該縣人大常委會創建人大代表履職為民“兩基地”,即“人大代表産業技能培訓基地”“人大代表創業致富帶富示範基地”,組織人大代表、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開展産業種植技術培訓,目前已開展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12場,參與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次。
我區各級人大通過加強代表履職平臺建設,實施代表“混合編組,多級聯動”,組織代表深入履職平臺,持續開展代表聯繫群眾系列主題活動,進一步發揮代表廣泛聯繫群眾的優勢和作用:天等縣都康鄉安康村“代表活動之家”通過代表聯繫選民、代表調研等活動,促成安康村鑫達手套廠成立天等縣首家“扶貧車間”;田陽縣各鄉鎮人大在閉會期間開展“人大代表議政日”活動,聚焦産業發展、宜居鄉村、住房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民生項目進行決議……
民有所求 我有所為
走進那坡縣德隆鄉那造村,蜿蜒的水泥路串起一片片桑園,全村5個屯123戶504人因此受益。過去村裏只有“泥水路”,桑葉靠肩膀挑進門,一趟只能挑百來斤;去年水泥路修好後,用車一趟能拉三四百斤桑葉,大家紛紛擴養桑蠶,村裏的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村裏修起了産業路,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硬化道路的233.86萬元,是來自村裏的縣人大代表黃先青通過提交代表建議爭取來的項目資金。那坡縣從2016年起設立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專項資金,每年2000萬元,列入縣財政預算,為人大代表履行推動脫貧攻堅職責提供資金保障。2016-2018年共投入5545.02萬元,硬化村屯道路45條120.39公里,解決2605戶1.1083萬人行路難問題。同時,那坡縣人大還每年安排120萬元,專門解決人大代表提出的一些覆蓋面寬、單項投資小、群眾急需解決又達不到條件、無法列入正式扶貧項目實施的微小項目。
我區各級人大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組織人大代表參與脫貧攻堅相關立法、執法檢查、專題調研等工作,開展年中調研、年終視察和代表小組活動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2016年以來,玉林市各級人大代表1300多人次參與市、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的扶貧監督專題調研、視察活動,有360多人次在市、縣人大會議、民聲反映會上提出有關扶貧攻堅的議案、建議133條;防城港市人大組織代表進行脫貧攻堅專項視察、支持代表履職平臺開展活動,積極推動代表意見建議辦理。如針對代表提出的《關於加大力度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建議》,市政府積極研究並出臺了《脫貧攻堅農村電商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實現了全市電商進農村縣級服務中心全覆蓋。
民有所需 我有所長
靖西市南坡鄉逢雞村是典型的石漠化集中連片乾旱區。近年來,在該村人大代表小組的建議和指導下,村民們用鐵鍬、鋤頭,在雜草叢生的石縫中,種出了一片綠油油的臍橙林。
如今,這裡的果林成片,打造了“金杜灣”南坡鄉萬畝高山臍橙品牌。“‘金杜灣’在壯語中就是‘吃得甜’的意思。”村民陸英榮欣喜地説,“我們嘗到了在人大代表幫扶下脫貧的甜頭。”
全區各級人大代表各盡所能、各展所長,發揮參與帶動作用,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黨政領導代表既挂帥又出征,切實承擔起組織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的責任;專家學者代表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服務脫貧攻堅。破解發展難題;企業代表把脫貧攻堅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契機,注重産業扶貧,為貧困村拓展就業和增收渠道、增強“造血”功能;基層一線代表緊密聯繫群眾,及時反映群眾呼聲,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堅定脫貧信心,增強內生動力。
據統計,2018年南寧市各級人大代表幫扶聯繫貧困戶1.47萬戶,幫助落實扶貧項目8100多個,為貧困村開展技術培訓、政策諮詢、醫療服務等7100批次;欽州市各級人大代表共創辦領辦各類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13個,直接吸納貧困戶就業94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