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造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
南寧日報  2019-06-10 10:33:37

  本報訊(記者雲亦云)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成就圖片展目前在廣西民族博物館3樓環廊展廳舉行。圖片展以“服務社區,振興鄉村”為主題,通過梳理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1+10”生態博物館建設模式的創建與發展過程,圖文並茂地向觀眾展示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現狀及其對於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傳承歷史文化遺産的重要意義。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其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近年來,廣西大力加強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生態博物館作為新興的民族文化保護與展示形態,在全區各地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廣西以“政府引導、專家指導、居民參與”為主要建設思路,已先後建成及設立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融水安太苗族生態博物館、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等10座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平臺和保護區域。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各個生態博物館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已形成互動互益的格局。

  廣西民族生態博物館以新博物館學的理念為指導,走在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的前沿,肩負博物館改革創新及鄉村振興的雙重艱巨使命。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以生態保護理念為指導的新型文博場所,強調整體保護以及當地居民的參與。圖片展中的《商道古村》《龍脊梯田》《苗山》《鄉村旅遊和烹調技能訓練》《南丹調研》等攝影作品以及相關資料,反映了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各個生態博物館致力於喚起、培育和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主人意識,持續推動文化傳習活動的喜人局面。展覽將延至6月18日結束。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