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現在上班我就到家門口的食用菌基地幹活,每月能拿4000多元(人民幣,下同)工資,下班回家可照料家人和田地,存到的錢不比外出打工少。”在廣東多地“漂泊”約20年後,今年3月,40歲的黃暉回到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過上心中理想的生活。
中新社南寧6月9日電 題: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粵桂”樣本
作者 林浩淩 吉榮 祝有慧
“現在上班我就到家門口的食用菌基地幹活,每月能拿4000多元(人民幣,下同)工資,下班回家可照料家人和田地,存到的錢不比外出打工少。”在廣東多地“漂泊”約20年後,今年3月,40歲的黃暉回到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過上心中理想的生活。
黃暉所供職的食用菌基地屬於粵桂扶貧産業示範項目,由深圳市大鵬新區支援資金210萬元建成。記者近日到基地走訪看到,現代化的菌棚寬敞潔凈,烘乾房、保鮮冷庫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該項目負責人覃萬合介紹,依靠巴馬作為“世界長壽之鄉”的生態品牌優勢,和深圳企業成熟的技術及銷售渠道,基地出産的食用菌産品品質高,直供香港市場受熱捧。同時,通過“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該基地還帶動77戶貧困家庭脫貧。
事實上,作為粵桂扶貧協作機制中結對幫扶國定貧困縣巴馬的城市,深圳市與巴馬的合作已步入“蜜月期”。巴馬縣縣長藍海州介紹,目前,雙方正重點打造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通過引進深圳金融團隊,建設基金小鎮、數字小鎮,發展長壽食品、健康醫養、特色醫藥等七大産業。如今,試驗區已吸引82個項目超58億元投資,成為中國大健康産業投資洼地。
深圳與巴馬的“甜蜜”是粵桂扶貧協作成功開展的縮影,廣西扶貧開發辦公室幫扶協調處處長楊媚介紹,近年來,廣西與廣東在做實“縣縣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建立“鄉鄉、村村、村企”結對幫扶關係,成為中國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樣本和典範。
在幫扶過程中,廣東還注重加大教育項目資金投入,鼓勵179家學校與廣西173家學校簽約,建立教師跟崗學習和支教機制,實現幼兒園、中小學等各類型學校結對幫扶全覆蓋,防止貧困現象代際相傳。
2019年2月,在貧困縣馬山,由廣東茂名市電白區援建,總投資8910萬元的電白小學如期建成招生,該校每個教室裝備智慧黑板,配套閱覽室、綜合實驗室、錄播室等專用教室,1000多名來自貧困山區的搬遷戶子女在新家門口便享受到來自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
在革命老區百色市淩雲縣,在深圳鹽田區的幫扶下,號稱“百色第一窮”的後龍村通上了水泥路。鹽田區還組織企業到淩雲舉辦專場招聘會,對後龍村成功應聘的貧困勞動力給與獎勵。
“以前村裏50歲以上的光棍不在少數,現在,到廣東打工後,他們不僅談吐氣質有了變化,很多人還帶回了女朋友。”在後龍村扶貧的第一書記于洋説。
“粵桂扶貧協作正逐步從傳統的單向幫扶向經貿、教育、文化等多領域合作轉變,形成互利共贏的關係。”楊媚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約有13054家廣東企業到廣西貧困地區參與扶貧,實際投資額超2825.3億元,這些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帶動逾4.31萬貧困人口脫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