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濟芝麻鴨”裏的情和味
南寧日報  2019-06-11 15:18:43

“百濟芝麻鴨”裏的情和味

百濟鎮大力發展林下養鴨。  (滕澤發 攝)

“百濟芝麻鴨”裏的情和味

百濟芝麻鴨毛色鮮亮,肉味鮮美。  (滕澤發 攝)

  藍天白雲映襯青山綠水,幾行白鷺天上飛,幾隻土鴨水中游,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養育了勤勞善良的百濟人,更孕育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百濟芝麻鴨”品牌。百濟芝麻鴨是關係百濟人民福祉的致富鴨,其中蘊含的人情味,因歲月浸染愈發歷久彌新。

  美味佳肴之滋味

  一桌菜裏總有一道主菜,而在邕寧區百濟鎮,芝麻鴨是當之無愧的主菜。“吃鴨就是突出鴨的鮮,我們百濟芝麻鴨就是夠味!”説到芝麻鴨,李明招眉飛色舞。憑藉獨特的百濟芝麻鴨製作技藝,李明招成為第三批邕寧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最年輕的代表性傳承人。

  李明招是百濟社區居民,今年36歲,卻有製作“百濟芝麻鴨”13年的經驗,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招哥”。招哥小時候是個喜歡趕鴨跑的皮孩子,常説“百濟芝麻鴨”是“運動鴨”。那時他常蹲在舊石磨旁聽村裏的老人説起百濟芝麻鴨的故事,19歲時,招哥向村裏有經驗的老師傅討教芝麻鴨的製作技藝,並刻苦學習。經過不斷嘗試改良,招哥總結出以“撈鴨”為主的百濟芝麻鴨製作技藝,並積極申報邕寧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他説:“我就是想把鴨做好,突出鴨的美味,讓大家吃到正宗的百濟芝麻鴨。”

  一滋一味總關鄉情,有一種味道一輩子也吃不膩,那就是家鄉的味道。百濟芝麻鴨作為百濟特色菜必不可少的主味,不僅深受百濟人喜愛,也吸引著無數懷念記憶中味道的食客們。

  鄰裡互助之情味

  招哥依靠傳承的手藝將“招哥飯店”經營得有聲有色,而且帶領周圍的貧困戶一起走上養鴨的致富路。招哥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讓他們每次散養50隻左右,足日後以每斤高過市場價2至3元回收,保證貧困戶的收入。

  招哥對百濟芝麻鴨規模養殖和銷售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借助百濟商會的力量,將百濟鎮14個村(社區)所有的合作社運營團隊組合起來,由7個貧困村黨組第一書記牽頭整合“一村一色”農副産品統一打造,主推“百濟芝麻鴨”品牌,以百濟芝麻鴨為重點龍頭産業帶動其他産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邁開“百濟芝麻鴨”産業化步伐的關鍵是把好品質關,在拓寬銷路時考慮結合酸菜、塘角魚、土雞蛋、水果等其他生態農副産品的銷售,豐富産品多樣性,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百濟芝麻鴨作為連接其他産業的“龍頭鴨”,盤活百濟經濟有奔頭,聯繫鄰裡關係更親密,是帶領群眾走向美好生活的致富鴨。

  人與自然之“和”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的百濟芝麻鴨味清香、肉鮮美。據悉,百濟芝麻鴨是根據祖輩傳下來的方法進行生態養殖的,即觀察芝麻鴨的日常食量,用山上的草藥來幫助芝麻鴨清胃、排毒,達到無公害養殖的標準。由芝麻鴨、魚塘、水果水稻種植形成的立體循環産業鏈,既保證生態養殖的供給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污染,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目前,“百濟芝麻鴨”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申報工作對擴大百濟芝麻鴨的宣傳具有重要意義。百濟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推進,“百濟芝麻鴨”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申報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百濟芝麻鴨”作為百濟鎮特色名片,承載百濟的人文情懷,好山、好水、好鴨,有滋、有味、有情,傳承“味、情、和”的“百濟芝麻鴨”值得擁有。

  (藍霞 覃捷)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