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絲路花海 港城綠谷
廣西日報  2019-06-21 10:07:26

絲路花海 港城綠谷

①防城港園博園南區鳥瞰圖。

絲路花海 港城綠谷

②建設者對園博園進行收尾作業。

絲路花海 港城綠谷

③園博園裏的藝術造型。

  本報記者 張冠年 通訊員 朱新華

  多彩園林,展八桂風采。第十二屆廣西(防城港)園林園藝博覽會將於6月25日在防城港市拉開帷幕,屆時,豐富多彩的園林展示將給人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那麼,目前防城港園博園各展園景觀佈置得怎麼樣了?哪些景觀最令人期待?6月19日,記者前往探訪,揭開園博園的“神秘面紗”。

  A 花海友誼林盡顯城市活力

  6月19日,藍天白雲。

  沿著一條新鋪設的瀝青道路走進園博園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花海。雖然距離園博會開幕還有一段時間,但有不少市民早已迫不及待進入園區爭睹花海美景。

  記者看到,這片花海採用階梯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拾階而上,每個區域內的鮮花爭奇鬥艷。花海中間,極具防城港特色的金花茶雕塑矗立其中,相得益彰。

  綠樹襯著鮮花。到達花海頂端,沿著一條小路蜿蜒而上,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友誼林”了。據介紹,在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舉辦期間,上海合作組織相關國家的領導人共同為友誼林揭牌,並共同種下一棵棵常青樹,象徵著各國之間的深厚友誼。

  五顏六色的花卉、品種繁多的樹木、別具特色的建築、豐富多彩的文化……可以説,在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圓滿結束後,此次園博會是值得防城港人關注與期待的又一盛會。

  園博園位於防城港市金花茶大道西側,南端緊鄰市行政中心、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園博園圍繞“絲路花海·港城綠谷”為主題設計,打造北區的“城市森林公園”、中區的“體育文化公園”和南區的“城市精品園林”三大主題區,並規劃14個城市展園區,匯聚全區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多元文化。主辦方將貫徹“城園融合”的理念,將園區佈局與城市周邊用地功能、市民需求緊密結合,打造防城港城區開放的城市綠心。

  B 壯鄉文化與東盟元素交融

  離開友誼林,沿路而下,具有民族風情的亭臺樓閣漸漸從綠樹叢中顯現出來,這是位於園博園南區的南寧園。

  海絲彩韻,盟友歡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南寧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在此次園博會的南寧園內,建造了10根象徵“東盟十國”的圓形柱子,柱身上雕刻著象徵壯文化的壯錦,柱頂是象徵各國圖騰的動物雕像,壯鄉文化與東盟元素相互交融,展示著作為壯鄉首府的南寧市開放熱情、文化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從南寧園出來,緊挨著的是北海園和欽州園。在這裡,可以欣賞到運用北海古代、近代、現代元素來展現北海“老街”“珍寶”“新城”“海航”等特色以及以欽州海港文化發展為主線呈現的欽州記憶,領略海港文化的魅力。

  C  防城港主題文化大放異彩

  走出園博園南區,便看到極具現代化特色的主展館,這裡曾成功舉辦國際醫學創新合作論壇,並亮相世界。

  主展館的正對面,便是防城港園。“陸海新通道,南向門戶城”,防城港園依山體佈置“陸上西部鐵路通道”與“海上航行通道”兩條遊覽路線,融合防城港海港文化、民族文化,沿主要遊線設計“金茶迎賓”“高蹺捕魚”“船型綠島”“礁石聽濤”“南向之門”“沙漠之舟”“迷霧軌跡”等特色景點,形成一個集文化展示、休閒遊憩、生態綠色為一體的主題園區。

  其中,“船型綠島”景點以倣漁船外形而設計,整體形成百舸爭流的畫面意境,局部結合船型綠島設置趣味水景,以層層疊疊的肌理模倣海水的波紋,水中放置盞盞蝦燈,暖黃色的蝦燈與潺潺的水流相互映襯,極具趣味性。

  行走在園博園一條條蜿蜒的小路上,以市花——金花茶為原型製作的金黃色的庭院燈矗立在道路兩旁,猶如一條絲路金花,別有一番風韻。

  D “一帶一路”元素亮點多

  從防城港園出來,上人行天橋,穿過園博園中區的體育文化公園,便進入園博園北區了。

  這裡聚集了廣西其他10個城市的展園。玉林園的山水田園風光、貴港園的“荷韻”、桂林園的“桂林山水”秀美之韻、柳州園的“百里柳江,百里畫廊”、來賓園的“土司風情”、百色園激昂的紅色文化、河池園山水間的神秘桃源、賀州園的長壽文化、崇左園的花山神韻和邊關文化、梧州園的生態宜居特色等等,每一個城市展園都有各自城市的特點,在這裡可以飽覽多地的濃縮風情。

  此次園博會的主題是“絲路花海·港城綠谷”,自然少不了“一帶一路”的元素。這種元素不僅體現在各城市展園內,還體現在康復花園、迎賓花海、絲路作物、雨林小徑、絲路綠洲、竹海松風等各公共展園的景點內。

  在園博園內,還根據“一帶一路”的內涵(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分別建造了名為“溝通橋”“聯通橋”“暢通橋”“融通橋”和“相通橋”的“五通”主題景觀橋,這也將成為此次園博會的亮點景觀之一。

  (本欄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何學俏/攝)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