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實施,標誌著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龍頭的嶺南區域合作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對於同屬於嶺南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説,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
關於廣西如何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做出了具體安排,總的原則是“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考慮到廣西與粵港澳大灣區天然的、獨特的聯繫,廣西應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框架下,積極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
第一,嶺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以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為主體的南嶺,成為我國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的地理分界線。作為我國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由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嶺南地區,其地理環境基本相同,如北回歸線穿過廣東、廣西,而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珠江流域,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同屬沿海地區。從地理環境來説,嶺南地區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整體。特別是嶺南地區的母親河——珠江,奠定了嶺南地區基本的地理格局和經濟政治文化格局。
第二,嶺南地區悠久的文化傳統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創造了深厚的人文條件。以廣東“馬壩人”、廣西“柳江人”為代表的史前文化,表明嶺南地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前,嶺南地區同為“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設立“嶺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嶺南地區一同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至漢武帝時期設立嶺南九郡(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不久撤銷珠崖郡、儋耳郡,今天的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劃入合浦郡),並在九郡之上設立交趾(後改稱交州)刺史部,嶺南地區成為一個完整的行政區劃。東漢末年,從交州分出廣州,嶺南地區開始分治。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嶺南地區被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市),基本奠定了今天廣東、廣西的行政區劃。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嶺南地區設立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東、廣西之名由此開始。從歷史源流和文化內涵等方面看,“嶺南文化”都是一個包含了廣東文化、廣西文化、海南文化、香港文化、澳門文化的文化綜合體。
第三,嶺南地區緊密的經貿聯繫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自古以來,以珠江流域為大動脈的嶺南地區,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域。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同時,也帶動了嶺南地區的快速發展。在廣西的外來投資中,來自香港的投資始終居於首位。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是長期以來粵港澳三地日益緊密的經貿聯繫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為嶺南地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從近期看,嶺南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不可少的戰略縱深;從長遠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超出今天規劃的範圍,並有可能形成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的“嶺南經濟圈”。
第四,嶺南地區多重的合作機制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做出了科學的制度安排。《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使“嶺南區域一體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的定位,包含了“兩廣區域一體化”的意思。多年以來實施的“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為國家戰略的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和北部灣城市群建設以及兩廣共同推進的“粵桂合作特別實驗區”建設等,為推動“嶺南區域一體化”做出了科學的制度安排。
作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推動區域合作走向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作為與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最為緊密的地理、經濟、文化聯繫的地區,廣西應積極推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的嶺南區域一體化”。如此,則廣西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有了一個更為堅實的戰略支點。
(作者為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