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技到家”催生脫貧“內生力”
廣西日報  2019-07-03 10:12:46

  本報記者 奚振海 通訊員 劉 飛 杭 蓋

  道路硬化了,太陽能路燈也裝上了,更奇妙的是,村裏還多了份熱鬧和生氣。這是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駐村扶貧給灌陽縣共耕村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該校不忘社會服務職能,把脫貧攻堅任務作為學校黨委工作重點,先後投入34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精準扶貧工作,解決了包括共耕村在內該校駐點的6個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攔路虎”問題。同時,用活新發展理念,依託科技優勢,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

  轉變思維鼓腰包

  “灌陽縣新圩鎮特産脆冠梨滯銷,現向廣大教職工薦購,以解村民燃眉之急……”這條由該校駐村第一書記發出的幫扶消息,立刻在網絡上得到了全校教師的熱切回應,當天就賣出水果2500公斤,幫助村民增收3萬餘元。

  滯銷的梨賣出去了,但學校開始反思更深層次的問題。“村裏有好貨,但是往往只是等著商家來收,銷售方式單一,銷售渠道落後,好東西常常爛在田間地頭。”該校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們總結出貧困村經濟發展的痛點。

  如何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産”成為村民增收的“特産”?該校教師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為村民們尋找致富“金點子”。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村裏作物生長情況,第一書記們化身駐村代言人,在網絡上開“直播”,積極推介村裏的無公害蔬果作物和有機農副産品。“團拼”“秒殺”等新型網絡銷售方式,讓村裏的高山雪蘿蔔、散養田園雞、水晶紅薯粉等供不應求。

  線上銷售紅火,線下持續發力。今年6月,該校成立了對口扶貧專家工作站,根據各村特點和産業佈局,量身訂制産業幫扶計劃,實施點對點幫扶指導,並提供相應的産業幫扶基金,幫助貧困村壯大産業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科技下鄉促發展

  作為全區唯一的航空航天類特色院校,該校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科研優勢,用高新技術為貧困村解決發展難題。

  該校結對幫扶的玉溪村地形地貌較為複雜,水田、河流、山地、林地交錯縱橫,村民居住分散。村裏一直想進行特色産業發展規劃,卻苦於缺少必要的地形地貌基礎數據而無從下手。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該校馬上行動,依託無人機應用相關專業的技術優勢,選派了專業師生隊伍,攜帶無人機、航測相機等專業設備,用了3天時間為4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進行了一次細緻的“體檢”。“垂直升降無人機能獲得高精度的正射影像資料,可以精準計算出耕地、山地、山林、水系等各種自然資源數據,能為村集體經濟的科學規劃提供更直觀、更清晰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校駐玉溪村第一書記劉亦凡説。

  高校幫扶,以智為先。近年來,該校還先後組織電氣焊接、汽車維修、生産管理等多學科教師“送技到家”,積極開展實用型新技術培訓近百次,幫助貧困村青壯年勞動力提升就業能力,助力脫貧摘帽。

  點滴溫暖情滿懷

  會湘村70歲的貧困戶范德喜一家沒有收入來源,該校駐村幹部在精準識別走訪中,不僅把他的實際困難詳細記在手冊上,平時更多留了一份心。老人腿腳不便,就常常去看望;家裏缺柴少糧,就立馬送上門;過冬缺少禦寒衣物,積極聯繫師生及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在該校幫助下,老人順利拿到了國家扶貧補貼,一家人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像這樣點滴匯聚的溫暖,還在該校駐點的各村延續。今年六一兒童節,該校6個駐點村小學的孩子們,都收到了來自桂航師生捐贈的書包、文具盒、工具書等禮物。該校還把教育扶貧與航天文化、航天精神融合在一起,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文化活動,在孩子們心裏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

  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脫貧舉措,使該校扶貧工作走在全區高校前列。目前,該校定點幫扶的6個村中,已有4個成功甩掉了“窮帽子”。“今後,學校還將持續發揮高校優勢,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好人才在脫貧攻堅領域中的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校黨委書記李幼平説。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