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東蘭訊 (記者/韋鵬雁 通訊員/覃澤優)“以前村裏沒有經費辦不成事,村兩委在群眾中沒有威信。”7月2日,談起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東蘭縣東蘭鎮江洞村黨支部書記深有感觸,“這幾年通過養殖烏雞等産業,村裏有錢了,活動多了,群眾就跟著我們幹。”
不僅是江洞村,至2018年底,東蘭149個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超2萬元。該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過4條路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強村富民,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做好謀劃,確定“路線圖”。該縣制訂印發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等文件,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今年力爭149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超4萬元。
主抓4條路徑出效果。堅持因地制宜、困村施策原則,指導各村合理有效地利用本村優勢資源,選擇適合的、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一是發展烏雞産業。推行“龍頭企業+村民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全縣共整合産業扶貧資金1.5億元,建成烏雞養殖場564個,先後投入雞苗158萬羽,出欄烏雞107.6萬羽,實現養殖利潤1600多萬元,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入股企業。縣扶貧辦、縣財政局等部門整合4918.22萬元作為109個行政村(社區)的入股資金,其中45個村入股廣西河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64個村(社區)入股廣西新萊建設有限公司。5個行政村利用上級獎勵脫貧村産業扶持資金,入股縣城鄉建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年獲入股分紅各4萬元。三是發展其他産業。花香鄉坡索村幫扶後盾單位投入75萬元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年收入約3萬元;東蘭鎮城東社區、長江鎮蘭陽村等10多個行政村通過門面出租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此外,20多個行政村參與山葡萄、山茶油、黑山豬、百香果、肉牛、中草藥等産業開發,獲得可觀的收入。四是追加專項資金。計劃整合資金3000萬元作為149個行政村(社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目前已整合1780萬元作為89個貧困村的産業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