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首次拍到!“愛情鳥”築巢廣西喀斯特崖壁
南國早報  2019-07-08 10:16:36

全球首次拍到!“愛情鳥”築巢廣西喀斯特崖壁

冠斑犀鳥被拍到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崖上築巢。

  南國早報記者 張文卉   通訊員 宋晴川

  近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冠斑犀鳥出現在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新縣)。讓鳥類專家感到意外的是,原本生活在樹洞裏的冠斑犀鳥,首次被拍攝到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崖上築巢。專家表示,這一發現,讓人們對冠斑犀鳥在廣西的分佈情況和生活習性有了新認識,對未來犀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有重大意義。

  尋覓鳥蹤

  數十年後,冠斑犀鳥再現恩城

  “時隔幾十年再次聽到它的叫聲,當時沒太在意。”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員韋忠新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這種飛行時發出“呀克、呀克”叫聲的大鳥當地並不少見,但此後的幾十年沒了蹤影。

  記者了解到,保護區在進行社區調查時,得知該區域記憶體在冠斑犀鳥,便加大了對該鳥類的監測力度。2018年,巡護途中的韋忠新再次聽到這種鳥的叫聲,而且看到大鳥在空中飛翔。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他得知這種鳥的學名叫冠斑犀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發現了5隻,可惜普通相機沒辦法拍到它的身影。”

  據了解,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冠斑犀鳥曾廣泛分佈于廣西西南部的絕大部分市縣,2000年以後只殘存于3個孤立的分佈點:我區的西大明山、十萬大山和弄崗自然保護區,而恩城保護區不在這3個分佈點中。

  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長李文華表示,在恩城保護區一帶不少50歲以上的人都很熟悉冠斑犀鳥,而50歲以下的人則很少懂得這種鳥,側面證明在20世紀80年代後,冠斑犀鳥的數量開始大量減少。

  為了證實保護區確實有冠斑犀鳥種群,韋忠新帶領片區的管護員巡護隊找到了鳥兒的巢穴。保護區邀請鳥類專家和攝影師到現場進行觀察和拍攝,最終拍攝到清晰視頻,科學家確認這是冠斑犀鳥的繁殖喂食行為。

  韋忠新説,目前只拍攝到兩隻冠斑犀鳥,但在不同山頭時而傳來的“呀克”聲讓他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冠斑犀鳥出現。

  全球首次

  拍攝到冠斑犀鳥在崖壁上繁殖

  廣西大學林學院副教授蔣愛伍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整個廣西的西南部,冠斑犀鳥是常見的鳥類,起碼有上萬隻。到了2000年,根據第一次野生動植物普查發現,僅剩140~184隻之間;而到了2010年,數量下降到100隻以下,而且除了前述的3個分佈點,其他地方基本上沒再發現。

  蔣愛伍認為,目前廣西冠斑犀鳥種群數量已非常少了,科學界普遍認為冠斑犀鳥在樹洞中繁殖,僅有非常零星的記錄顯示它們會在岩石崖壁上育雛,但此前還從未有人拍攝到影像證據。“這次記錄應該是全球第一次拍攝到冠斑犀鳥在喀斯特天然崖壁洞穴裏的繁殖行為,將幫助我們加深了解喀斯特地區鳥類獨特的行為適應機制,併為冠斑犀鳥的種群保護和科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蔣受伍説。

  李文華也表示:“這個發現讓我們很受鼓舞,説明我們這些年的保護工作初見成效,曾經一度消失的犀鳥開始回到我們的視野,我們將加大保護力度,讓冠斑犀鳥、黑葉猴等生活在我們保護區的野生生物可以不受打擾地休養生息”。

  李文華認為,冠斑犀鳥的再次出現,也證明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變好。

  提醒鳥友

  減少人為干擾,暫勿前往拍攝

  一夫一妻制的冠斑犀鳥,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愛情鳥”。一對成鳥中如果有一隻死去,另一隻不會再另尋新歡,而是在憂傷中絕食而亡。獵殺一隻就相當於毀滅一個冠斑犀鳥家庭。

  為了保護這種特殊的鳥類,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急制訂並啟動了針對冠斑犀鳥的保護措施。加強對冠斑犀鳥的管護力度,派出管護員每天對犀鳥築巢點進行巡護和不定時蹲守,並通過社區共管讓原住民參與共同保護。

  此外,為了減少人為干擾,保護區提醒廣大觀鳥愛好者暫時不要前往拍攝,讓冠斑犀鳥可以按習性長年在同一地方營巢,以確保今年可孵出小鳥。

  本版照片均由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