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縣那陽鎮政華村村民農道燦發展養鴿産業,實現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何任朗 攝
“我養了800對鴿子,種有4畝優質稻和1.8畝甜玉米,政府補貼5000元,現在年收入有8萬元左右。”近日,記者來到橫縣那陽鎮政華村乳鴿養殖場,村民農道燦一邊喂著鴿子,一邊歡喜地對記者説。早在2016年他們一家就通過發展特色種養實現脫貧。
近年來,橫縣那陽鎮深入推進産業扶貧,加大對特色扶貧産業的扶持力度,採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貧困戶發展優質稻、茶葉、柑橘、木瓜和養雞、養鴿、養蛇等特色種養,充分盤活土地,全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取得了精準扶貧好成效。
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種養
“養殖800對種鴿,每月可出欄乳鴿1000隻左右,按照目前16元一隻的市場價格,每月銷售額為1.6萬元,除去1萬元的飼養成本,每月收入大概有6000元。”農道燦現場給大夥算了一筆賬。目前,農道燦的養殖場年出欄乳鴿約12000隻,年收入超過7萬元。
在政華村一家土雞養殖場,幾千隻體健毛亮的土雞在樹蔭下歡快撲騰。養殖場負責人、政華村團支書謝世劍正在給幾名貧困人員傳授土雞夏季疾病預防技術。
“政華村地處山區,空氣清新,很適闔家禽生長。”謝世劍説,鋻於貧困戶養殖分散,技術水準參差不齊等問題,他充分利用養殖場的成熟技術和銷售渠道,通過技術指導、集中培訓、“搭夥銷售”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土雞養殖,帶動了40多戶建檔立卡戶養雞2200多只。
近年來,那陽鎮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産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目前,該鎮有各類特色養殖場7個,種養專業合作社29個,家庭農場2個,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至2018年底,共有439戶1717名貧困人口和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以獎代補
釋放土地活力
走進橫縣那陽鎮周楊村,只見村裏稻田翠綠,瓜果飄香,木瓜、茶葉等特色經濟作物長勢喜人,一派生機盎然。
“木瓜生長週期短,挂果多,可用於提取木瓜漿和製作木瓜絲、木瓜丁,市場前景好。”周楊村木瓜種植基地負責人蘇晉介紹説,木瓜種植是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一個項目,除給種植木瓜的貧困戶每戶獎勵300元外,每畝還額外補貼1200元,大夥種植積極性很高。目前,基地規模106畝,已帶動80多戶農戶發展木瓜種植70余畝,其中62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過去大夥不願種田,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不少田地丟荒,庭院荒涼,村裏産業基礎十分薄弱。”周楊村村支書蘇為海説,自從有了“以獎代補”政策,貧困戶只要願意發展種養,並達到一定規模,就能獲得補貼,外出務工的青年紛紛返鄉創業,蘇晉就是其中一個。
橫縣那陽鎮通過“以獎代補”形式,對優質稻、茶葉、玉米、木瓜、畜牧養殖等扶貧産業項目進行獎補,全面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讓不少沉寂多年的土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全面覆蓋
加大攻堅力度
“2000多元的養殖補貼到賬啦!”近日,順利領到2019年上半年種養産業補貼的謝容芳臉上洋溢著笑容。今年60多歲的謝容芳是橫縣那陽鎮寶華村2015年退出戶,全家只有她1人,雖然早已脫貧,但由於缺乏勞動力,生活仍然比較困難,極易返貧。今年上半年,謝容芳養雞44隻,委託代種優質稻2.1畝、代養魚苗0.4畝。按照之前的政策,對退出戶採取的是跟蹤觀察的扶貧措施,謝容芳享受到的優惠政策比較少。今年,她和其他脫貧戶一樣,可申請2256元的産業獎補。
為防止脫貧戶返貧,那陽鎮加大排查力度,深入開展“特別困難非建檔立卡貧困戶”認定工作,並建立了“脆弱人群數據庫”,把扶貧政策全面覆蓋到所有困難群眾和邊緣人群,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那陽鎮並不是孤例,為進一步加大扶貧政策覆蓋面,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從今年開始,橫縣對退出戶和脫貧戶在扶貧産業獎補、雨露計劃補助、教育資助、醫保等方面實行差異化補助政策,其中,2014、2015年退出戶和2016、2017、2018年脫貧戶一樣,發展種養均可獲得最高5000元的産業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