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邕寧區那樓鎮三江村的村民廖春年正在告祥時宜桑蠶産業示範基地裏忙著施肥、除草,對桑園進行精心維護,為即將到來的新一輪蠶飼養做好準備。
“下個月開始養蠶了,中秋節前可以收穫一批。”廖春年告訴記者。如今的她,已經完成了從一名傳統農民到一名新時代産業農民的華麗轉身。
單打獨鬥 嘗盡苦頭屢戰屢敗
廖春年家裏5口人,上有80歲的婆婆,下有兩個孩子在讀書。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從2006年便開始養蠶。“當時在家按傳統的方法養殖,衛生和技術方面都不到位,蠶蟲有時會染病死亡,結出的蠶繭品質也不高,所以賣不了好價錢。”廖春年告訴記者,一年下來,養蠶的收入最多也就是4000元錢,日子過得緊巴巴。
為了改善生活,廖春年和丈夫嘗試尋找致富機會。2009年肉豬的價格一路飆升,廖春年夫婦便開始養豬,從最初的5頭存欄發展到了2012年的50頭存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2012年的一場豬瘟導致豬肉價格暴跌,存欄生豬病死,損失了7萬多元。這讓廖春年一家經濟受到重創,欠下一筆外債。2015年夫婦倆利用家裏的5畝土地搞起了蔬菜種植,又因技術不到位,産量和品質都不高,銷路不暢,也沒有賺到多少錢。
苦日子還在繼續著。“最艱難的時候,我要向娘家借錢來過日子,婆婆住在小叔家,我們一家四口就住在30平方米的平房裏。”廖春年説。
抱團發展 獲得幫助如魚得水
轉機發生在2016年3月,乘著精準扶貧的東風,村裏致富帶頭人黃永昌牽頭成立了南寧市祥聯種養農業專業合作社。因為要投資,村民們對入股合作社並不太感興趣。
黃永昌找到了廖春年夫婦,和他們詳細講解抱團發展利好和政策紅利。“以前單打獨鬥總是失敗,我們也希望嘗試一下抱團發展。”夫婦倆想通了,東借西湊了5萬元,並在政策的幫助下申請了小額信貸5萬元,共10萬元入股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的四大股東之一。
同年,告祥時宜桑蠶産業示範區成立,成為村裏的扶貧項目,引進了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貧車間+農戶”的産業扶貧“動車模式”:公司為合作社提供小蠶供育、桑葉改良和養殖技術指導和銷售;合作社負責基地的桑葉種植採摘和養蠶、採繭;貧困戶和農戶可以到基地、合作社務工,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産業循環。
廖春年不僅是合作社的管理者,也是養蠶工人,每月都有2500元工資。2018年11月8日,告祥時宜桑蠶示範區舉行扶貧項目分紅及工資發放儀式,共發放分紅金64萬元,廖春年一家就獲得工資和分紅金共4萬多元。
不忘感恩 多渠道帶動貧困戶
加入合作社後,廖春年也走上了科技養蠶之路。
2017年5月的一天,為了給小蠶降溫通風,廖春年將兩間蠶房的窗戶打開便回了家,誰知突然暴雨傾盆。等廖春年趕回蠶房時,雨水已經灌入,浸泡了部分小蠶,此時的小蠶正在經歷“醒蠶”階段,蛻皮的過程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廖春年立即求助時宜公司的技術員韓糧,在韓糧專業指導下進行“搶救”,兩間蠶房的小蠶損失極少。最終,這批蠶結出了1350公斤蠶繭,賣出了6.7萬元。
經過幾年的經營,合作社的管理方式也日漸成熟,廖春年的丈夫在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而她就帶領村裏的姐妹在蠶房裏從事養殖工作。貧困戶杜玉芬是和廖春年同組的養蠶工人,她説:“跟著廖姐幹我們放心,她會將養蠶每個階段的注意事項都和我們説清楚,跟著她我們學會了很多東西。”
養蠶是一項季節性的工作,會有幾個月的農閒期。為了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秉持“抱團發展”的理念,廖春年還組織了一個10人的“農閒期務工隊”,隊員全部由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她帶領務工隊到周邊村屯幫別人收甘蔗,每人每日也能獲得100元的收入。
2018年底,廖春年建起了一棟2層的小洋樓。不忘初心,奮力逐夢,廖春年用自己的堅強和實幹,轉變觀念,成為新型産業農民,向著實現小康的目標更進了一步。
本報記者楊靜 通訊員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