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心聚力促發展 履職盡責為民生
廣西日報  2019-08-15 09:59:13

  本報記者 周 珂 實習生 嚴 晴

  ■核心提示:

  今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為講好政協故事,日前,自治區政協辦公廳組織12家中央駐桂新聞媒體和自治區新聞媒體記者深入桂林、柳州兩市及部分縣區,開展“政協八桂行”新聞媒體集中採訪活動。

  活動中,採訪團一行深入企業生産線、走進田間地頭,了解各地政協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履職建言所取得的成就,傾聽政協委員的履職故事。

  A 主動擔當作為 助力脫貧攻堅

  綠油油的稻田、荷花田向天邊延伸,一棟棟白色的樓房點綴其中,放眼看去如同一幅田園風光畫……盛夏時節,走在桂林市雁山區大埠鄉陶家村寬闊的水泥路上,美麗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以前這裡都是大片的荒地,村裏沒幾棟像樣的樓房,現在你們看到的都是黃主任的功勞。”“黃主任能力強,人又好,村裏的公路、水渠、路燈都是她來後修建的。”路邊陰涼處,正在剝蓮蓬的陶家村村民莫桂弟和鄧順娥向記者一個勁地誇著雁山區政協委員、村委會主任黃橋秀。

  上世紀80年代末,黃橋秀離開陶家村,用智慧和辛勞打拼事業,從賣豆腐的小買賣做到了邊貿藥材大生意。

  “2011年,鄉、村委領導找到我,勸我參加村委換屆選舉。我想自己畢竟是陶家村人,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我還是回去吧,不能一人富了不管大家。”黃橋秀説。當時她做邊貿生意一年可掙50萬元。

  陶家村是貧困村,當選村委主任後,黃橋秀牽頭成立了桂林市華洋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無公害果蔬種植,又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探索土地流轉連片種植,調整村裏農業結構,發展休閒觀光産業,打造了“荷美陶家”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去年,村裏實現農業旅遊收入68萬元,帶動21戶貧困戶93人脫貧。

  “目前村裏還有11戶貧困戶,他們將在今年脫貧。我們力爭在兩年內把陶家村建成高標準農旅相融的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帶領大家一同奔小康。”黃橋秀對陶家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採訪中,像黃橋秀這樣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政協委員還有很多。自治區政協委員、桂林吉福思羅漢果有限公司總裁藍福生,將貧困戶脫貧與企業的發展聯繫在一起,10多年來先後幫助了20多個貧困村、2000多戶貧困戶;桂林市政協委員、廣西普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殷超,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與農戶、村委會簽訂油茶果保價回收協議,受益農民達1000人以上;柳州市政協委員、柳州市白瑩勞保公司總經理洪益清在柳江區老鄉家園開辦扶貧車間,設置50個崗位,吸收經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老鄉家園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在我區脫貧攻堅戰場上,各級政協委員正以實際行動詮釋政協擔當,展示委員風采。

  B 關注生態環保 推動綠色發展

  桂林山水是廣西乃至全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漓江不僅是桂林山水的靈魂,更是桂林重要的生態寶庫。水在城中,城市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如何與漓江和諧相生?桂林市政協委員們有思考,更有行動。

  桂林市政協副主席鄭毅介紹,為協助市委、市政府解決漓江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問題,桂林市政協組織委員和專家學者成立調研組開展調研,並召開專題協商會,提出了綜合整治漓江環境、打造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等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在桂林市政協的助推下,桂林市在漓江城市段興建了60個截污項目,先後投入近70億元整治漓江城市段7條溪河、46個片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徹底清理了漓江上的住家船、違章載客竹筏、挖沙船和網箱養魚,以及兩岸的魚餐館、畜禽養殖場等亂象,長期困擾漓江保護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升級改造了漓江星級旅遊船,美化綠化了漓江沿岸景觀,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基本建成,漓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這一系列舉措下,因山水而興的桂林旅遊業也越來越紅火,據統計,2018年,桂林市接待遊客突破1億人次,旅遊總消費超1300億元,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總消費實現了“雙過億”。

  從“酸雨之都”蛻變為“宜居花城”,廣西工業重鎮柳州深知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為加快産業轉型升級,2016年年底,柳州市決定建設廣西首個以生態命名的新區——北部生態新區。該新區以培育智慧、綠色的現代産業體系為重點,構建全域生態系統,努力建設成為廣西智慧製造産業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生態新區。

  在新區建設過程中,柳州市政協發揮了重要作用。柳州市政協研究室主任陳紅暉介紹,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北部生態新區的構想後,市政協副主席黃濤“受命”兼任新區黨工委書記,市政協從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就“加快推動北部生態新區建設”“加快柳州現代製造城核心區建設”“推動工業設計産業加快發展”議題,開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協商,為推動新區加快發展建言獻策。

  千畝濕地公園開工建設,“三縱三橫”路網逐步完善,引入洛可可集團、廣州明珞、德國博世力士樂等一批龍頭企業……在柳州市政協的持續關注和傾力助推下,目前北部生態新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日新月異。

  C 聚焦教育發展 破解入學難題

  “孩子上學的大難題終於解決了。”柳州市柳江區基隆開發區居民韋傳芳曾經為孩子上小學的問題白了頭,隨著2018年9月基隆開發區第二小學建成招生,她心裏懸著的石頭終於可以放下了。而基隆開發區第二小學建成招生背後,是柳州市區兩級政協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持續關注。

  基隆開發區是柳江區流動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1994年開發之初人口不足2萬人,如今已增長至10萬人,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該區域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發展相對滯後,與群眾的教育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基隆開發區小學校長朱祥吉告訴記者,2018年9月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僅有一所基隆開發區小學,難以滿足2010年以來區域內每年800名適齡兒童的入學要求。

  如何解決該片區適齡兒童入學難問題成為柳江政協關注的焦點。

  柳江區政協副主席覃文運介紹,2014年,柳江政協在調研後形成了《關於基隆開發區義務教育學校發展情況的視察報告》,建議將與基隆開發區小學毗鄰的柳州市環衛處閒置的生活垃圾處理場作為教育用地新辦學校,以解決基隆開發區義務教育學校長遠發展難題。2015年,在柳州市政協的指導下,柳江政協把視察報告轉化為當年柳州、柳江兩級政協會議上的大會發言和委員提案,並爭取到把該提案作為柳州市重點提案進行督辦。

  經多方努力,2017年11月基隆開發區第二小學動工建設,于2018年9月建成並交付使用。

  “第二小學建成後,兩個學校可滿足4700多名適齡兒童的讀書需求,比之前翻了一番。”站在寬廣的校園裏,朱祥吉面帶笑容的對記者説。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心裏對關心支持基隆開發區入學難的各級政協以及相關部門充滿了感激,同時也希望該片區教育發展能夠再上一個臺階,因為即使加上新建的學校也僅能滿足區域內70%的適齡兒童入學需求。

  覃文運告訴記者:“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均衡為先。我們將繼續努力。”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