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 靜 通訊員 覃 捷
恰逢圩日,邕寧區中和鎮的大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村民們帶著自家的“土貨”前來交易,商販也到這裡“淘寶”。臨近中午,一家不起眼的粉店漸漸熱鬧起來。
“老友粉二兩”“捲筒粉三條”“肉粉加蛋”……顧客絡繹不絕,一進到店裏就很熟絡地下單了。粉店主人方少勤忙前忙後,煮粉、端粉,動作很麻利。
方少勤是一位靠學習技術,實現自主創業的脫貧戶。
現年49歲的方少勤是個外來媳婦,她娘家在扶綏偏遠的鄉下,2004年嫁到中和鎮那利村。家中除了丈夫和三個孩子,還有94歲的婆婆。上有老下有小,夫婦倆沒辦法外出務工,以前一家人只能靠1.2畝土地和到鄉鎮周邊打零工過活,日子十分清苦。
為了省錢,方少勤經常是一天只吃兩頓飯或者一頓飯,從而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前幾年,她做了胃部手術,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胃。從那以後,便幹不了重體力活,只能幫人收稻穀、摘水果,做些簡單的工作,收入不穩定。2015年底,方少勤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5月,邕寧區人社局與相關職業技術院校合作,“家政大篷車”開進了中和鎮,村委幹部動員方少勤參加學習技術。“不僅免費學技術,還能領誤工費,有這麼好的事?”方少勤將信將疑。
“家政大篷車”如約而至,為村民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方少勤跟著其他村民一起,學做面點、小吃。這次培訓,不僅讓她掌握了一技之長,每天還領到50元補貼,這可讓方少勤感到很驚喜。
掌握了一門手藝的方少勤,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但啟動資金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丈夫的妹妹願意伸出援手提供店面及採購設備,而方少勤負責管理和運營。去年10月,方少勤的飲食店正式開張,每天淩晨5點,方少勤就起床給家人準備早飯,6點就開門營業。雖然辛苦,但收入穩定,每月純收入有2000多元。
今年6月,“家政大篷車”再次開進中和鎮,此次帶來的是育嬰技術。嘗到學習甜頭的方少勤這次又來了,學習熱情高漲。“多學一門技術,多一條出路,説不定以後能用得著呢!”她説。
“‘家政大篷車’對貧困戶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實現‘培訓一人,致富一戶,帶動一方’的目的,讓更多婦女在脫貧致富上發揮‘半邊天’的作用。”那利村駐村工作隊員謝集娟説。
打開技術門,也打開了方少勤一家脫貧新思路。方少勤的丈夫利用村裏外出務工村民丟荒的土地,種了3畝水稻和3畝甘蔗,每年還養殖幾百羽雞鴨。這一家人的勤勞實幹,托起了幸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