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發展集體經濟 攻克貧困壁壘
南寧日報  2019-08-27 10:48:28

  本報記者 胡光磊 通訊員 張林忠 謝呂容

  8月底,正是大青棗開花的時節,清晨6點多,橫縣馬山鎮羅板村10多位村民就來到大青棗種植基地,有條不紊地用棒鋤打鼠、噴藥除草、剪掉樹上多餘的枝丫……這些工作已經開展一週了,參加務工的農戶每天可以獲得 200元收入。

  這個大青棗種植基地,是羅板村300畝果園立體種養産業化示範生産基地建設項目的組成部分,也是羅板村集體經濟的成功典型,更是駐村第一書記周祥國為攻克貧困壁壘打的一手“好拳”。

  羅板村是橫縣最偏遠的村落之一,轄5個自然屯,有1043戶40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490人。要想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的目標,村裏産業和農戶收入都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周祥國來到羅板村時已經是2018年4月了,羅板村本身自然資源匱乏,産業結構單一,發展什麼?怎麼發展?這讓他很傷神。

  為找到幫助貧困戶快速、高效、長效産業脫貧的路子,到村後兩個月,周祥國走村入戶,了解民情,積極和村“兩委”溝通,制定長期工作計劃。“羅板村地處偏遠,多山地,種植和養殖是比較有利的。”有了這樣的思路,周祥國決定尋找企業合作,共同發展扶貧産業。

  聽説羅板村的村民張天銀經營著一家公司,有著豐富的種植養殖經驗,周祥國很快便找到了合作的目標:“與其在外尋找合作夥伴,不如好好利用本村資源。”於是,他和村幹多次找到張天銀商討,希望能發動他回鄉建設。

  “作為羅板村的一分子,我願意出這份力。”面對家鄉的召喚,張天銀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於是,他賣掉了在南寧的酒店,出資25萬元和村委合作發展旱鴨養殖産業和大青棗種植産業。

  羅板村集體産業的發展還得益於南寧市10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有了資金注入,該村實行村委為主體,“公司+村民合作社”的運行模式,由企業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農戶負責經營管理。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的方式,在集體産業中獲得收益。

  謝錫耿是大青棗種植基地的管理員之一,每月有2600元的收入,而有些農戶涉及土地流轉,租金+分紅+就業收入每月能夠獲得4000—6000元不等。

  除大青棗種植基地外,旱鴨養殖基地也是羅板村集體産業的一部分。旱鴨養殖基地在2018年建成,2019年1月,基地第一批旱鴨出欄,銷售額超過27萬元,盈利3.5萬元。5月中旬出欄11597羽,銷售額高達43萬元,盈利7.3萬元,提前超額完成集體經濟3萬元/年的目標。

  今年,羅板村集體産業表現出良好發展勢頭,還吸引來了廣西豐羽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該公司希望與羅板村合作發展集體經濟吳茱萸種植項目。近段時間,周祥國忙著與農戶討論吳茱萸種植土地流轉問題,他坐上摩托車,跟著農戶到山裏勘察土地,希望能儘快讓項目落地。

  對於即將投入發展的吳茱萸種植産業,周祥國充滿信心,“我們引進的吳茱萸種植産業項目,幾年後的經濟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不僅能增加村民收入,還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村裏各方面發展。”他自豪地説。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