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上的花紋是手繡的嗎?”
“12個球瓣是怎麼拼接起來的?”
“繡球裏的填充物是什麼?”
這幾個問題,壯族織錦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村靈一上午回答了數十次,她一邊微笑著解答,一邊手指翻飛,當場演示。9月2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在北京開展,廣西70年的發展史和鮮活的民族文化技藝,吸引了眾多嘉賓和國內外新聞媒體記者前往參觀體驗。
6大板塊
講述廣西壯麗70年
與常規的宏大展覽不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的展廳精美典雅,明艷動人。柔和皎白的光線下,銅鼓、織錦簇擁著正廳的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重要題詞,將嘉賓們迎入展廳。
成就展展廳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區、非遺文化展示區、茶歇展示區等3個展區,廣西故事自然先從第一個展區講起。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區分為“熱血紅土·傳承革命精神”“騰躍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合作共贏·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民生福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壯美山川·生態優勢金不換”“守望相助·民族團結一家親”6大板塊。精美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講述了廣西70年崢嶸歲月;精巧的柳汽寶駿E200汽車模型、柳工挖掘機和裝載機模型,則讓人親手觸摸到更加“立體”的廣西成就。
12項技藝
描摹廣西傳統文化
迄今為止,廣西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2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6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9人。成就展上展示的毛南族花竹帽編制、欽州坭興陶燒制、桂林圓竹剖絲團扇製作、合浦角雕、北海貝雕等技藝,只是廣西非遺寶庫中的數粒明珠。
一群身穿黑色壯族長袍的女琴師們手持天琴、腳係銅鈴,曼聲吟唱,有如天籟。得知擁有1200多年曆史的壯族天琴曾經瀕臨失傳,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多方組織力量搶救挖掘,最終重煥生機的過程,不少參觀者讚嘆不已。
用整個柚子做的小小茶葉罐,每年産量十余萬隻,遠銷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捧之輕巧,聞之清香,這些以葫蘆、瘤木、竹根、藤條、果殼等為胎體製成的漆器,不僅令區外參觀者嘖嘖稱奇,不少廣西人也倍感新鮮。
桂林漆器製作技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王伯楊介紹説,桂林漆器製作技藝發源於西漢初年,後來的桂林郡已能製作出各種木胎、竹胎、夾苧胎、皮胎、銅胎漆器,1976年貴港羅泊灣一號墓就出土了800多件漆器。
一組寓意祖國繁榮昌盛的“九芝獻瑞”漆器作品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它以9朵天然靈芝為胎體,只髹涂天然大漆和局部打磨,器隨形走,光華內蘊,拙樸有趣。“廣西很多傳統手藝人已經多年不製作這類漆器,手藝傳承岌岌可危”,王伯楊告訴參觀者,目前在桂林有七八十人從事天然胎體漆器製作,産品很受國內外客戶歡迎。不少參觀者表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可以打造成為出口外銷的“廣西牌”,弘揚民族文化和創造外匯一舉兩得。
鮮果香茗
品味“舌尖上的廣西”
尋著若隱若現的花香和茶香,中國外文局人民畫報社編輯白浩天準確地找到了茶歇展示區,手捧一杯六堡茶,他深吸一口氣,沉浸在嫋嫋茶香中:“廣西的茶品質很好,味道很獨特,帶有植物的香味,跟我在雲南喝到的普洱茶有點像。”聽完英語翻譯的話,茶藝師樂了:“您説的對,六堡茶是廣西有名的特産,它和普洱一樣屬於黑茶。”
一切關於廣西的信息,從平面的圖片文字展區到立體生動的非遺技藝展區,最終在此變得有滋有味起來。桂林羅漢果茶,甜蜜;橫縣茉莉花茶,清香;壯鄉米發糕,綿柔;百色芒果,香濃……(記者 龔文穎 原文編輯: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