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東盟萬里 看絲路畫卷”系列報道之印度尼西亞篇
廣西日報  2019-09-09 09:00:17

“走東盟萬里 看絲路畫卷”系列報道之印度尼西亞篇

  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廠的汽車生産線上,印尼員工忙碌著。

  本報記者 楊 秋 駱萬麗 文/圖

  編者按: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如今,“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從謀篇佈局“大寫意”到精工細作“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新畫卷初步繪就。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本報開展了“走東盟萬里 看絲路畫卷”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于7-8月派出5個採訪組分赴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文萊,全方位展示“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與東盟各國帶來的新機遇。敬請垂注。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首次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7月22-26日,廣西日報“走東盟萬里 看絲路畫卷”採訪組走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印尼,切身感受“一帶一路”建設迸發出來的活力。

  合作共建,小村莊獲得大發展

  納格沙利村位於印尼的西爪哇省貝卡西縣。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2009年,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在該村啟動項目建設,給這個小村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10年的建設,曾經的荒山野嶺成為了一個各國企業雲集、生活設施配套齊全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本地居民多迪見證了納格沙利村的變遷。

  前幾年,多迪在村子附近販賣小商品,生活很拮據。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啟動後,他受聘合作區公司做清潔工。在同事們的幫助下,通過自學英文、中文和電腦,多迪逐漸轉崗為辦公室正式員工。他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朋友,工作能力和薪酬都有了大幅提升,小日子開始過得有滋有味。現在,他每天都穿過筆直的道路去合作區上班,服務園區的各國企業。

  22歲的法米也是在貝卡西縣上班。他所任職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毗鄰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

  2015年初,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印尼西爪哇省三方合作,成立中國·印尼汽車學院聯合培養汽車技術人才。法米作為該學院的學生,于當年10月從西爪哇省前往柳州市進行為期10個月的培訓。通過培訓,他不僅掌握了有關汽車的技術技能,還學會了中文,了解了書法、茶藝等中國傳統文化。兩年前,他畢業回到家鄉西爪哇省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廠,成為一名汽車維修工。

  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始建於2008年,是中國在印尼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經貿合作區,也是廣西在境外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對外經濟貿易窗口園區,由廣西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建。

  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成立,2017年7月建成,年産能達12萬輛。該項目是中國目前在印尼投資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也是廣西對外投資的第二大項目,累計總投資達7億美元。

  以這兩大項目為抓手,廣西紮實推進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國家印尼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積極探索與印尼的合作共贏。

  産業園區,搭建抱團發展平臺

  “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總體規劃面積為455公頃,其中一期205公頃,二期250公頃。合作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5億美元,納稅1億美元,帶動就業3000多人。”7月24日,合作區總經理陳飛霞向記者介紹説。

  在陳飛霞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合作區內的蒙牛乳業集團印尼工廠。作為中國企業在東南亞佈局的首個乳製品生産基地,蒙牛印尼工廠總投資額為5000萬美元,設計日産能260噸、年産值1.6億美元。2018年,蒙牛印尼工廠入駐合作園區,從動工到開業用時僅172天,創造了中國企業在印尼建廠的最快紀錄,也為其開拓東盟市場奠定了基礎。

  “我們緊抓‘一帶一路’機遇,正在從‘中國牛’向‘世界牛’進發。印尼工廠能這麼快建成,這與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給予的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密不可分。”蒙牛海外事業部生産管理中心總經理吳瓊表示。

  合作區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水準,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截至今年7月,合作區共引進企業50家,除了中國西電集團、蒙牛乳業集團、中海油服等中國知名企業,還有來自法國、日本、新西蘭、芬蘭等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及印尼本地企業,初步形成了汽車配件、建築建材、倉儲物流、食品加工、包裝印刷等産業為主的産業聚集。

  “共建‘一帶一路’帶旺了我們合作區。”提起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的發展過程,該合作區董事長范志明説,在起步期,合作區招商“很難很難”,客商“來看的不少,落地的很少”。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印尼通過打造“全球海洋支點”規劃,積極與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對接,為兩國開創了新的合作空間。在此背景下,産業園區是國際産能合作的重要抓手,搭建了中小企業抱團“出海”的良好平臺。“越來越多的中企赴印尼投資,合作區也由此迎來了大發展時期。”

  今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作為本次論壇打造的新一批重點合作項目之一,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與蒙牛簽署了合作項目。范志明透露,合作區全面啟動二期智慧型、科技型、環保型園區開發建設,進一步服務各國企業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造船出海”,樹立“走出去”自信

  記者漫步于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廠區,看到與柳州寶駿汽車基地同是棗紅色、同樣造型的一排排廠房,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正是在這與柳州汽車基地同樣的廠房裏,同樣是身著藍色工裝的員工,嚴格遵循通用全球製造標準,在印尼製造出一輛輛五菱汽車。

  據了解,印尼汽車市場長期被日資品牌壟斷,其份額佔比超過95%,但造型老舊。“依託國內MPV、SUV市場的強大競爭力,我們五菱輸出印尼的車型與國內同步或更超前。”該公司運行總監王棟棟表示。

  “2017年,五菱汽車在印尼市場銷售量為5050台,2018年躍升至1.7萬台,在印尼汽車行業排名第六位。”王棟棟言詞之間流露出對中國品牌“走出去”的自信。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耕耘,五菱品牌在印尼市場影響力初顯,經銷商網絡覆蓋了印尼主要的一二線城市。

  近年來,上汽通用五菱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號召和“一帶一路”倡議,從單一的整車出口貿易模式,逐漸向多元化的業務格局轉變。印尼公司項目正是其首次使用中國汽車品牌,通過打造完善的産業鏈體系全方位“走出去”的有益嘗試。該項目的順利運營,實現了上汽通用五菱從“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轉變。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表示,“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

  大道致遠,海納百川。透過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和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帶一路”正把廣西與印尼等東盟國家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産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成功共建共享,廣西與印尼正共同為“一帶一路”這幅“工筆畫”立骨著色,描繪出細膩、精彩的一筆筆。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