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湘江戰役後建起了多座紅軍烈士陵園,每年都有很多紅軍後人前來悼念。在離興安縣城60公里外的華江瑤族鄉水埠塘村,一處葬著10余名戰士的紅軍墓卻鮮有人知。六洞河靜靜地從墓前流過,中間一條羊腸小道沿河綿延展開。
中新網桂林9月29日電 (愛國情 奮鬥者)題: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一座紅軍墓四代人守護
作者:歐惠蘭
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湘江戰役後建起了多座紅軍烈士陵園,每年都有很多紅軍後人前來悼念。在離興安縣城60公里外的華江瑤族鄉水埠塘村,一處葬著10余名戰士的紅軍墓卻鮮有人知。六洞河靜靜地從墓前流過,中間一條羊腸小道沿河綿延展開。
“紅軍伯伯、紅軍叔叔,我又來看你們了,帶著兒子、孫子和重孫一起來的……”近日,在位於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塘村一個山腳下的紅軍烈士墓前,近97歲高齡的趙良英老奶奶如往常一樣,帶著兒子、孫子和曾孫前來祭掃這座熟悉的紅軍墓,在孫子的攙扶下,她輕輕撫摸著墓碑上的五角星,與紅軍烈士隔空如親人般述説著。
2019年,廣西桂林興安縣全面開展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和紀念設施建設工作,對戰壕、掩體、彈坑、紅軍殉難處等戰鬥遺跡修繕保護。挖掘傳承紅軍長征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這片熱土上代代相傳。近日,在水埠塘村,記者見到了這座修繕後的紅軍墓。
1934年12月初,中央紅軍突破湘江後,向西進入越城嶺山區,途徑華江水埠塘村,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紅軍後衛部隊在這裡阻擊追擊的國民黨桂軍,部分指戰員犧牲。戰鬥結束後,該村瑤族群眾趁夜把犧牲的十余名紅軍遺體收攏到一起就地掩埋,並在墳前立石標記。
趙良英訴説著紅軍的故事,把我們的思緒拉回了那個戰爭歲月,“當時紅軍來華江,想找一個本地人給他們帶路,我父親膽量大,帶著紅軍從華江水埠塘村出發,過平頭山,到千家寺,再到苞嶺,翻越大風坳……,紅軍還給父親一匹布,讓他帶回來做衣服。”説起當年紅軍經過華江的故事,近97歲高齡的趙良英都能娓娓道來。她説,小時候家裏窮,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軍讓我們農民吃飽了飯,我們村民深懷感激。現在我們生活好了,就更應該記住紅軍的好。在她的印象裏,紅軍部隊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隊。
趙良英説,後來紅軍部隊遭到國民黨軍阻擊,不少戰士在戰鬥中犧牲。待敵人離開後,趙良英家人和村民一起,趁夜把十余名紅軍的遺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並在墳前放上一塊石頭以作標記,方便以後找尋。1966年,為了紀念紅軍,趙良英憑藉回憶,帶著工作組與村民一道找到了紅軍墓,並將之遷移到現在的墓地。大家用混凝土砌築,設置石墓石碑。
從為紅軍墓立碑至今,趙良英及家人成為了紅軍守陵人。解放後,趙良英還當過幾年婦女隊長,工作之餘,她依舊時常給身邊的人講述紅軍在水埠塘村留下的故事,在水埠塘村,村裏人基本上都聽過趙良英講紅軍故事。如今趙良英已近百歲,不方便走動時,就叫孫子背著她去給紅軍掃墓。現在,趙良英把家裏的這一傳統交給了兒子李桂達和孫子李毅。
如今李毅是興安縣公安局湘漓派出所所長,他年少時常跟著奶奶和爺爺去祭掃紅軍墓,如今逢年過節回來也經常帶著兒子,和父親一同去祭掃。他説不只他們家,村裏很多人也都自發去祭掃紅軍墓,我們都把祭掃紅軍墓當成一種日常的習慣。現在生活好了,從父輩口口相傳,知道紅軍長征的時候,有紅軍犧牲長眠在這裡,所以想讓後輩記住這段歷史,我們也常和孩子講,以前有很多小紅軍也就十七八歲,他們有一種信仰跟著黨走,也是培養小朋友吃苦耐勞,和一種堅定的信念。
紅軍為了追求勝利,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在他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一直都激勵著他,能夠不怕困難,遇到困難尋求突破,這是對李毅最大的啟發。
光陰荏苒,當年紅軍與瑤民的那段故事依然清晰地刻印在趙良英的腦海中,紅軍精神也在趙良英的身體力行下一代代地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