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州粵劇進京受歡迎
廣西日報  2019-12-03 09:42:37

梧州粵劇進京受歡迎

  11月29日,大型現代粵劇《抉擇》在北京國家話劇院進行公演。 本報記者 潘 登 通訊員 梁靜怡 潘訊洪/攝

  本報北京電 (記者/潘登 通訊員/梁靜怡 潘訊洪)11月29日-12月1日晚,能容納近千人的國家話劇院來了許多觀眾,不少人攜家帶口而來,2000多張票早已售發一空。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1月29日晚,大型現代粵劇《抉擇》在國家話劇院演出,再現了李濟深先生突破層層阻撓,毅然北上的故事。

  梧州今年精心打造的《抉擇》,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第一批重點項目,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精誠合作、展現梧州歷史文化的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取材于梧州籍歷史名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李濟深先生的真實事跡,講述了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李濟深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號召,在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為共商建立新中國偉業排除萬難,從香港成功北上,奔赴東北解放區的故事。

  演出結束後,李濟深先生的女兒李筱薇走上舞臺,為主演歐凱明獻花,感謝全體演職人員的精彩演繹。

  另一部上演的粵劇《風雨騎樓》是2017年創作的精品,近年來先後在南寧、貴港、賀州、澳門等區內外多地進行演出近30場次。騎樓城、龜苓膏、六堡茶等梧州特色風物,街上貨郎的叫賣聲,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生動獨特的地域文化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大型現代粵劇《風雨騎樓》中,引起觀眾的共鳴。

  演出中,劇中人物王德昌以及身邊的梧州人堅持誠信經營,所體現的赤子精神,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據介紹,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它融匯了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後,形成了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梧州是粵劇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百年的歷史風華,一度風靡兩廣和港澳粵方言地區,誕生了以潘楚華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梧州粵劇團對外也稱廣西粵劇團。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隨著電影電視等新娛樂方式的興起,粵劇的光彩漸漸黯淡。許多老藝人離去,許多老班子解散,粵劇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粵劇這一傳統文化瑰寶,2014年,梧州全面啟動“粵劇進校園”工作。一是編教材,邀請本地粵劇藝術家編寫專業教材,走進學校表演展示。二是培訓師資,對梧州市中小學音樂老師進行培訓。三是舉辦賽事,組織粵劇粵曲比賽等。3年來,20多名戲曲專家深入校園進行專業指導,200多名音樂老師得到系統培訓,再通過音樂老師以點帶面進行推廣,128個學校開設了戲曲課堂。如今,梧州市已經實現“戲曲進校園”全覆蓋,學校至少每個月上一堂戲曲課,學生每學期免費欣賞一場優秀戲曲。

  “梧州粵劇在京的首次演出,向更多觀眾打開了解梧州歷史文化的窗口,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是對我們的肯定。今後我們將創作更多優秀劇目,推動粵劇的傳承和發展。”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霍雄光介紹,為了讓藝術更有感染力,在保持傳統粵劇特色的同時,他們對編劇、音樂、舞美、場景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在舞臺表現形式上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和大型電動轉臺重現歷史場景,打造了一個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舞臺,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的氛圍,演繹了人物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家國情懷和誠信為本的赤子精神。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