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寧青秀區:舞動“芭蕉香火龍” 延續“傳統”生命力
南寧日報  2020-03-26 09:46:37

南寧青秀區:舞動“芭蕉香火龍” 延續“傳統”生命力

  2019年,由青秀區長塘鎮青龍江藝術團表演的《平安芭蕉龍》。 (盧伊琳 攝)

南寧青秀區:舞動“芭蕉香火龍” 延續“傳統”生命力

  芭蕉龍隊在2019年青秀區“三月三”活動中參加巡遊。 (劉綿堯 攝) 

  一條由芭蕉樹製作而成的綠色巨龍,一支特有的民族“八音隊”,一群穿戴著芭蕉葉編織服飾(尖角頭巾、披肩、草鞋、短裙)原始打扮的村民,他們踩著古老的師公舞步,踏著“八音”,舞動著雙手擎起的巨龍,剛柔並濟,時而上下翻滾,時而扭動身軀,變化多樣,甚是精彩。

  這就是廣西壯族獨特的芭蕉香火龍。青秀區長塘、伶俐、南陽、劉圩4個鎮,每逢節慶,當地壯族群眾就會揮舞著身披芭蕉葉、插滿香火的“芭蕉香火龍”(以下簡稱芭蕉龍)在街上翻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插滿“香火”的青龍在青秀區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舞芭蕉龍歷史悠久  

  舞芭蕉龍在楞仲坡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習俗,也是時下青秀區節慶活動保留節目之一。

  楞仲坡位於青秀區南部,是一個有1000多人的村落,村子周圍種滿了芭蕉樹。芭蕉是災荒時可充饑救命的南方特有植物,樹榦筆直,霜打火燒心不死,寓有耿直專心的精神。青秀區長塘鎮青龍江農民藝術團團長周建孟向記者介紹,芭蕉龍據傳是人們對龍在天旱時捨身變芭蕉救民之舉的感恩情結體現。相傳300年前,長塘鎮一帶大旱,在當地修煉的南海龍王太子巴龍化身芭蕉林,供缺糧的百姓摘蕉葉、剝蕉稈充饑度過災荒,不料反被玉帝責罰。長塘鎮的百姓得知後,集體以芭蕉葉為衣,起舞告天為巴龍請願。有一年正月十八,長塘鎮上空雷鳴電閃,接著傾盆大雨,長塘灣漂來許多芭蕉樹,其中有個木刻的笑佛栩栩如生,大水衝了幾天都沒沖走,人們認為是巴龍顯靈,就把它立為土地神供奉,視為菩薩。之後,逢年過節特別是農曆正月十八,當地人就會用芭蕉葉扎龍插香,在田間地頭舞芭蕉龍紀念巴龍並祈福。

  非遺文化代代相傳  

  長塘鎮楞仲村壯族芭蕉龍隊由楞仲坡農民組成,他們白天勞作,晚上排練到深夜。  

  楞仲坡芭蕉龍隊舞的是一公一母兩條龍,公龍肚子為紅色,脊梁用枯黃的芭蕉葉扎制,綠中帶黃,看起來威風凜凜,母龍則為純綠色。周建孟向記者介紹,楞仲坡的芭蕉龍是原生態的,不管是舞龍所用的龍身和引珠,還是隊員身上所穿的衣服,全是芭蕉葉做的,連鞋子都是現編的草鞋。

  芭蕉龍深受當地村民喜愛,李芬玲從外地嫁到楞仲坡後加入芭蕉龍隊至今已近十年。春暖花開,芭蕉樹又冒出了新芽,李芬玲忙著砍芭蕉葉,準備扎龍。往年村裏都會扎龍、排練,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已經很久沒有排練了。但李芬玲依然堅持傳承扎龍這一非遺文化,還製作一些舞龍道具。  

  楞仲坡芭蕉龍隊舞出了名氣,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日都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其他原生態民間民俗活動一起為親朋好友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擺下一道民俗盛宴。  

  楞仲坡村民一般10歲左右開始學習舞龍,有些甚至更早,男女都教習。楞仲坡還對芭蕉龍進行了改革創新,由原來的九節龍身改為七節龍身,使得舞龍隊員舞起來更輕便靈活。

  “學習芭蕉龍的人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年輕化。現在龍隊中已經有1000多名學員了。”作為芭蕉龍的傳承人,將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是周建孟最大的心願。記者了解到,目前長塘鎮將芭蕉龍表演、製作班開進校園,作為學生的課外興趣實踐課,進一步拓寬芭蕉龍傳承人的來源範圍。周建孟作為長塘鎮中心學校的編外老師,每週都去教學生舞芭蕉龍和製作芭蕉龍。近年來,上林、馬山、良慶等地不少村屯也邀請楞仲坡的芭蕉龍隊到當地去表演和教授。   

  芭蕉龍煥發新生機  

  芭蕉龍在青秀區的繁榮,得益於青秀區相關部門對這一名片的有效開發和保護。  

  隨著青秀區文化、旅遊的不斷發展,相關部門逐漸意識到利用芭蕉龍打造該城區的文化、旅遊新名片的重要性。2005年以來,青秀區成立了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加大了挖掘保護民族民俗優秀文化遺産的工作力度。同時還召開了“保護壯族鬥竹馬、壯族芭蕉香火龍活動,打造青秀區文化品牌”專題會議,明確提出芭蕉龍、壯族鬥竹馬是青秀區特色文化的重點,要全力挖掘、整理、保護和弘揚。  

  2010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2012年,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2013年,青秀區成功舉辦了中國(南寧·青秀)舞龍展演暨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活動;2014年,青秀區被文化部命名為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近年來,青秀區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時尚元素,讓傳統技藝煥發了新的生機。青秀區文化館館長彭志偉介紹,從2017年至今,青秀區連續3年舉辦國際舞龍邀請賽,比賽結束當天還舉行包括芭蕉龍在內的非遺項目環南湖巡遊活動,此外,每年定期開展青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進商圈、進社區等活動。  

  目前,青秀區初步開發楞仲坡芭蕉龍頭、龍身、龍尾、龍衣竹編、草編、芒編等相關民間製作工藝産品,進一步弘揚原生態龍文化,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等産業,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躍上新臺階。  

  本報記者李靜 通訊員劉慧 余宴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