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文化建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絢麗多姿的花鳥圖、俏皮可愛的十二生肖……一幅幅製作在服飾、手提包、絲巾、抱枕等物件上的繡品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這些繡品都出自2019桂繡培訓班的黃姚鎮鳳立村婦女之手。
“帶著娃,繡著花,用針繡出小康家”。今年初,村裏又有一批婦女從桂繡培訓班結業,她們當中有剛出月子帶著寶寶來學習的年輕母親,也有母女倆同時上陣的“母女檔”,30多名婦女利用掌握的刺繡技藝,繡出精美的手工桂繡服、桂繡包,在市場上廣受熱捧。
這是廣西博物館聯合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開辦“傳承技藝 喚醒記憶——文化技能扶貧暨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織繡培訓”的成果,通過“博物館+政府+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開展扶貧,既保護、傳承和發展織繡技藝,培養民族民間織繡傳承人,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改變貧窮面貌。
鳳立村婦聯主席黎洪蘭説:“教會我們本領,我們就要一針一線繡出幸福。”鳳立村2015年經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6戶1478人,到2019年已經脫貧摘帽揮手告別了貧困。
幾年來,廣西文化部門一直致力於將“文化種子”播撒到鄉間田野。
非遺産業鏈使手藝變“現”,從而推動貧困地區脫貧。除了黃姚鎮鳳立村,廣西還在田東、龍州等地區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作坊、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示範戶80多家,其中龍州縣(壯族織錦技藝項目)被列入全國“非遺+扶貧”10個試點省份之一。
文藝助力脫貧攻堅,激發內生動力。廣西是扶貧攻堅主戰場,近些年來,自治區文聯廣泛開展文藝志願服務和文藝惠民活動,全國文藝名家、廣西文藝工作者等到扶貧點開展文藝培訓、慰問演出、培訓輔導、贈送文藝作品等活動。區直文藝院團結合典型事例,創作出一批場面宏大、格調高雅的民族文化作品。2018年《懶漢脫貧》登上中央電視臺三套欄目,壯劇《黃文秀》(片段)在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中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獻演,歌曲《第一書記來山鄉》被評為2020年美麗廣西優秀原創歌曲,精準扶貧話劇《大山壯歌》被列為文化部2020年劇本扶持計劃10個戲劇項目之一,扶貧題材劇目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入選2019年全國現實題材及革命歷史題材舞臺藝術重點項目名錄、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計劃名錄。據了解,自去年以來,全區文藝院團開展文化扶貧惠民演出達到5964場,受益群眾332萬人次,覆蓋全區106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區、市),為全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時下,廣西各地鄉鎮村的文化廣場、文化工作室、農家書屋等一到夜幕降臨便開始熱鬧起來:廣場舞跳起來,健身器材轉起來……人們臉上挂著自信而幸福的笑容。
“全區文化系統充分發揮文化部門優勢,在輸送文化産品同時,有效幫助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開展扶貧脫困。”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戰中,廣西創新文化扶貧思路,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創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2016年以來,投入連片特困地區村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經費6298萬元,配置流動文化車、圖書車70輛;投入7.2億多元安排貧困村建設公共服務中心2894個,實現全區貧困縣(市、區)和貧困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基本覆蓋的目標任務。
這位負責人説:“我們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以文化自信引領脫貧攻堅。”(記者 張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