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過新品種引選與育苗技術集成創新 兩年引進新品種1576個 廣西特色蔬菜産業提質增效
廣西日報  2020-08-03 09:16:55

  “我家新起的兩層樓,就是靠種植‘桂蔬6號’黑皮冬瓜的收入蓋起來的,村民説這是‘冬瓜樓’。村裏像這樣的‘冬瓜樓’還有不少。”夏日的艷陽下,興業縣賣酒鎮忠良村貧困戶鐘宇初對廣西農科院蔬菜所引選的“桂蔬6號”新品種讚不絕口。兩年前他還是貧困戶,2017年種了一畝黑皮冬瓜,純收入1.2萬元,當年就脫了貧。

  在廣西,許多蔬果種植戶像鐘宇初一樣,享受著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蔬菜新品種引選與育苗技術集成創新”項目成果的福澤,有的從貧困戶變成了萬元戶,有的從分散種植戶變成種植大戶。

  廣西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項目負責人陳振東近日跟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自2017年項目啟動以來,我區已引進蔬菜新品種1576個,篩選出優異品種256個;項目團隊圍繞“一區三帶四通道”蔬菜産業佈局,在蔬菜主産區建立百畝以上蔬菜新品種集中引選試驗基地1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推廣基地40個;建成1個年産能達1.2億株的蔬菜自動化育苗工廠;新品種新技術輻射推廣107.4萬畝,總産值100多億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西蔬菜種植面積達2200多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秋冬菜生産基地和粵港澳地區的“後菜園”,形成了農字號千億元特色産業。但廣西蔬菜産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在優良品種選育及推廣上仍處於劣勢,自育品種少,種苗品質差,種植戶對優勢品種選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要做大做強特色蔬菜産業,關鍵是要解決“種”和“苗”的問題。“蔬菜新品種引選與育苗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對症下藥,通過“種”“苗”及配套技術的集成創新為蔬菜産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不同蔬菜主産區的地域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大,如何選擇優良宜栽品種?項目團隊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突出區域特色,構建標準化、高效率的新品種引選測試體系。在冬春北運蔬菜、供港蔬菜、高山蔬菜、右江河谷等蔬菜主産區開展優勢大宗蔬菜新品種引選工作,篩選出一批適應性強、耐貯運、加工特色鮮明的優良新品種。針對種植戶找種難的問題,建立“廣西蔬菜品種網”及時發佈品種目錄,引導種植戶科學選用適銷對路的新品種。在賀州市供港蔬菜産區,項目團隊優中選優,其中在冬閒田上推廣的特色品種豌豆苗,單季産值高達4480萬元。在右江河谷,項目引進番茄新品種43個,通過在田東、田陽建立示範基地,篩選出適宜當地栽培的優良新品種9個,其中大果番茄“沃爾特”嫁接苗的採用使番茄畝産達6500公斤,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平均收購價仍然達到每公斤5.2元,畝産值3.3萬元。櫻桃番茄品種“粉嬌”憑藉高産抗病、品質優、耐裂等優良特性成為“當家花旦”,目前累計推廣面積5.2萬畝,畝産4200公斤,實現經濟效益13.1億元。

  為了徹底改變農戶自己買種、分散育苗的傳統蔬菜育苗模式,項目團隊在育苗産業化上培育和扶持一批蔬菜種苗龍頭企業,採用集約化工廠化育苗技術,為種植戶提供優良種苗。通過集成創新蔬菜育苗技術體系,改良了一套農林有機廢棄物快速腐熟發酵工藝,研發投産了三種蔬菜育苗專用基質,建成一個産能達500萬株的蔬菜中型育苗廠和一個産能達1.2億株的智慧型自動化育苗工廠,相關企業育苗生産年産值超過千萬元。(廣西日報南寧訊 記者/李新雄 通訊員/關妮納)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