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寧馬山縣著力傳承保護壯族三聲部民歌 民歌“活化石”走出大石山區
南寧晚報  2020-08-05 08:55:04

  原標題:馬山著力傳承保護壯族三聲部民歌

  民歌“活化石”走出大石山區

南寧馬山縣著力傳承保護壯族三聲部民歌 民歌“活化石”走出大石山區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馬山縣文化館供圖)

  ■本報記者韋東 通訊員黃慧琴 李海瑛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歷史悠久,發源於唐宋,盛行于明清,分佈在廣西馬山縣和上林縣交界處大石山壯族地區,是“馬山文化三寶”之一,當地群眾叫做“歡哈”。它旋律優美,一聲部和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三聲部起到陪襯和聲作用。三聲部間相互協調,音色柔和,風格統一,在國內外民歌中比較罕見。2008年,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挖掘民族瑰寶保護壯族民歌“活化石”

  據《嶺南錄異》記載,從唐末開始,隨著山歌的盛行,壯族三聲部民歌從一聲部發展到二聲部。從明代開始,二聲部昇華為三聲部,並開始在馬山縣古零鎮、加方鄉、古寨鄉、裏當鄉、金釵鎮等地傳播。上世紀80年代,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被發現,被稱為壯族民歌的“活化石”。

  過去,由於地理和歷史等方面原因,壯族三聲部民歌一直不為外界所知,曾瀕臨失傳。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音樂,馬山老人溫桂元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蒐集、整理和創作了上千首壯族三聲部民歌。老人參加過無數場民歌傳唱會,用來記錄山歌的筆記本就有七八十本。他幾乎用了一輩子的時間來傳唱、傳承壯族三聲部民歌。老人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2008年6月,他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壯族三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09年6月,又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古老民歌藝術唱響世界音樂殿堂舞臺

  現如今,壯族三聲部民歌廣受歡迎,不僅全國各地邀請前往演出,還曾受邀出訪世界多個國家。

  2013年8月,由馬山縣文化館幾名年輕歌者組成的壯族三聲部民歌組合,入選中國蒲公英維也納金色大廳夏季音樂會文化交流項目,出訪歐洲的法國、匈牙利、奧地利、意大利、瑞士等多個國家,並登上極具象徵意義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古老的壯族民歌在久負盛名的世界音樂殿堂舞臺上唱響,獨特魅力征服全場。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還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廣西周”推介活動,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讓世界了解你》欄目,舉行了全國“天籟之聲”原生態民歌展演……經過一系列展演宣傳,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打開了知名度,而因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被譽為“中華民歌藝術奇苑”,牢固樹立起知名文化品牌形象。

  建立傳承基地拓寬“天籟歡哈”展示空間

  近年來,馬山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工作,把打造壯族三聲部民歌作為文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歡哈節是壯族三聲部民歌的重要原生傳承載體。舉辦壯族歡哈節,是壯族三聲部民歌活態保護傳承的有效方式,是建設壯族歌圩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有效嘗試。2014年的“三月三”,壯族歡哈節于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下安屯激情唱響,吸引了數萬賓客前來感受“歡哈”魅力。

  此外,馬山縣有關部門還通過種種努力,讓壯族三聲部民歌這朵民族音樂“奇花”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如在縣體育館建起總面積400多平方米的馬山縣民俗文化展示館;2017年9月又在古零鎮安善村建成“壯族三聲部民歌展示館”。此外,還在多所小學掛牌成立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加大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力度。

  歷經千年風雨的壯族三聲部民歌艱難走出絕境之後,正以浴火重生的絢爛姿態走出大石山,走向世界,走進熱愛民族傳統藝術的群眾之中。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