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南寧晚報  2020-08-12 09:10:17

  原標題: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在南寧博物館,50件精美展品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觀眾流連于華美旗袍的前世今生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1941年,中國女航空家李霞卿女士(中)身著旗袍,在宴會前與外國朋友們留影(翻拍圖)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穿越百年時光 感受旗袍之美 50件精美展品在南寧博物館述説旗袍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陳蕾/文 賴有光/圖 

  曼妙之身材,娉婷之氣質,一襲旗袍驚艷了時光,溫柔著歲月,也記錄著不同時代女性的美。日前,來自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衣襲華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展覽在南寧博物館開展,50件精美旗袍娓娓道來旗袍的前世今生。

  張愛玲曾説:“對於不會説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半生緣》中文靜的少女曼楨穿著淺粉色的旗袍,濃粧的曼璐則穿著蘋果綠的軟緞長旗袍;《封鎖》裏平淡如水的吳翠遠身著白洋紗旗袍,滾一道窄窄的藍邊;《傾城之戀》裏白流蘇最愛月白蟬翼紗旗袍,眉梢眼間皆是風情。

  旗袍,猶如一首婉約的詩,讓身著它的女子精緻優雅,盡顯萬種風情。而旗袍可謂近代上海都市婦女的形象照片,它脫胎于旗女之袍,原為滿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日常服飾。上世紀20年代開始,旗袍在上海婦女中普及,並在傳統基礎上廣泛吸取西式剪裁特點,于3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

  此次展覽正是以海派旗袍百年發展史為主線,通過“遺風未盡的時尚”“曲線初露的變革”“海派花樣旗袍”“再創懷舊的符號”四個單元,帶領觀眾領略洋洋大觀的旗袍文化。展期將持續至10月25日。 

  紫地鑲繡花邊大襟袍

  年代:晚清

  服飾特點:

  晚清婦女的服飾仍以寬肥、繁瑣裝飾為主,並且隨著審美的需求和製作技巧的精進,衣服上的裝飾越來越繁複。此袍在衣領、袖口、門襟、下襬開衩等處裝飾都費盡心思,袍身整體呈上窄下闊之形狀,上身和袖子部位較為合體。

  至清末民初,開始流行“元寶領”,領高遮腮及耳,袍身多繡以各色花紋,領、袖、襟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當時作為全國時尚風向標的上海,雖然女裝爭奇鬥艷一年數變,但最基本的女裝形式仍為上衣下裙或上襖下褲。 

  湖藍滾邊銀灰鼠皮裏短襖

  年代:民國初年

  服飾特點:

  民國初,風氣開化,女子開始走出閨房,服裝發展也日趨實用、輕便。此倒大袖短襖是當時青年女性中流行的服飾裝扮,為上衣下裙的搭配。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青年女子,尤其是女學生大多以樸素淡雅為時尚,常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不施繡紋的黑色長裙,也不著首飾,整體感覺非常樸素。此裝扮被稱為“文明新裝”。

  隨著女性的種種禮節限制有所鬆弛,人們開始欣賞“曲線美”,加上中西文化融會,傳統與時尚交鋒,給服飾帶來了一種空前的新氣象。旗袍馬甲、倒大袖旗袍等“老氣”的旗袍被時髦聰明的上海女子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日漸成為時興之物。 

  米色蕾絲短袖大襟暗扣短旗袍

  年代:民國

  服飾特點:

  上世紀30年代,旗袍成為當時中國婦女最時髦的服裝,並進一步受西方立體服飾造型的影響,開始向立體結構造型轉化。此時的上海是“風氣所趨,人人好異”,旗袍風格也趨向多樣化。此件旗袍為蕾絲花卉面料,樣式簡約,做工精緻,質地半透明,內有襯裏,更顯妖嬈。

  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有致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這一時期的上海女性的旗袍穿著方法亦是多樣,有局部西化,也有搭配西式外套,配以燙髮、透明絲襪、高跟鞋、項鍊、耳環、皮包等裝扮,襯托出時尚的“東方巴黎”女性形象。

  至物資匱乏的40年代,旗袍的樣式和細節日趨簡潔,款式上更趨於現代化,出現了可拆卸的襯領、短袖變無袖。簡潔、實用成為這一特殊時期的鮮明風格。此後,各種西方的新鮮東西運用到旗袍工藝之中,如墊肩、銅拉鏈等,旗袍呈現出更加貼合、簡單的現代感。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