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礦坑復墾造田 厚植生態底色 ——靖西市修復治理廢棄礦山土地見聞
廣西日報  2020-08-13 09:27:30

  靖西市多山亦多礦,據探測,全市鋁土礦儲量達4.06億噸,遠景儲量超6億噸,是我國鋁土礦礦藏較豐富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該市建立“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深加工”“煤炭-電解鋁-煤泥-環保建材”“鋁土礦-赤泥綜合利用”等多條生態産業鏈,深入實施鋁産業“二次創業”,2019年規模以上鋁工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24.32億元,實現鋁工業經濟“多引擎驅動”的格局。

  但是伴隨著礦産資源的開發,採礦廢棄地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該市召集相關部門抽調精幹力量,聘請有關專家聯合對復墾工作專題調查研究,加快推進採空區復墾工作,打造“採礦-土地復墾-生態修復-循環農業”綠色發展産業鏈。目前,全市共通過工程復墾驗收75個地塊,新增耕地面積1萬餘畝。

  A 廢棄礦山復墾 煥發綠色生機

  靖西市祿峒鎮思侯村,原本坑坑洼洼的鋁土礦開採區,一行行翠綠的柑橘苗茁壯成長,連片的牧草隨風搖曳,農民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構成一幅美麗和諧的田園風光。該村在復墾地建起7個現代農業設施大棚種植沃柑、火龍果、牧草等,利用洼地蓄水養魚、水面養殖大麻鴨、獅頭鵝,林下養殖土雞,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特色産業。

  “根據工程復墾造地的地塊條件,我們利用閒置泥土對採空區進行地表覆蓋,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和化學養分,形成人工再造耕層,為生物復墾創造良好條件。”該市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偉介紹,採空區在工程復墾的基礎上,輔以生物和生態復墾,以改良土壤、恢復地力。

  為進一步縮短復墾週期,該市採用“優良品種+增加密度+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病蟲害綜合防治”高産高效栽培生産技術,通過秸稈還田,加速土壤熟化風化,提高培肥效率,提高復墾地的單産水準。同時,在冬季採用優良綠肥作物輪作壓青技術,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並保持植被常年覆蓋,加快恢復復墾區生態系統,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土地復墾,給廣大農民帶來增收新希望。該市出臺系列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從生産用水、道路、蠶房、種苗、肥料、農藥補貼等方面給予扶持,引導農民在復墾地上發展桑蠶、水果、油茶、中草藥等特色高效農業,讓復墾區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B  生態治理還耕 循環農業惠民

  經生態治理的復墾土地歸還農民,新甲鄉峒平村村民黃品索從中看到了機遇。2017年起,他租用高美村136畝地種植甘蔗,經過科學施肥、精心管護,收入持續增長。“甘蔗長勢一年比一年好,今年預計純收入達19萬元,比去年多3倍。”望著青翠欲滴的甘蔗林,黃品索説。

  每年,黃品索都要花時間和人力處理大量的甘蔗葉,在一次趕圩時,他看到牛市交易市場異常火爆,心想:如果充分利用甘蔗葉養育肥牛,不但可以多賺一筆錢,還能以牛糞還田,增加土地的肥力,豈不是一舉兩得?經過籌劃,他在甘蔗林旁建起牛棚,買回45頭牛飼養,預計銷售後獲得收益9萬元。

  土地復墾不僅美了鄉村、富了農民,還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大華村利用閒置的復墾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方式,種植香椿200畝,並在香椿基地發展林下養雞項目,用香椿葉混合玉米飼養土雞,打造原生態“香椿雞”品牌。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帶動39戶貧困戶通過在基地務工實現增收。

  該市總結轄區各鄉村復墾造田的典型經驗及做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在復墾區大力發展“牧草-肉牛-有機肥-果樹-土雞”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構建黨員引領、專家護航、能人帶頭、貧困戶參與的經營管理模式,確保産業項目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

  C 復墾區新産業 穩定持續增收

  “農業産業大多週期長、風險高,我們選準一些短平快項目作為産業扶貧重點,讓貧困戶當年增收受益,保證貧困戶脫貧品質。”該市扶貧辦主任張乾霖介紹,全市成立市、縣、村扶貧産業技術指導服務團,提供現代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引導農戶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經營“四小”産業。

  今年,新甲鄉龐淩村脫貧戶羅世福利用復墾地種植紅皮花生5畝,收入1.5萬元。“紅皮花生的種植週期短,行情也不錯,老闆搶著到地頭收購,我計劃再種植20畝冬花生。”他告訴記者,加上平時自家經營的小賣部收入,全家不僅脫了貧,還過上了好日子。

  在保證復墾地有序恢復生産方面,該市一方面積極落實涉鋁地區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機制,發放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一方面強化土地使用巡視與督查,嚴禁對正在恢復期的土地進行生産作業,持續跟蹤還耕於民土地的地力、産量狀況,並對達不到復墾效果的項目要求各責任單位採取補救措施。

  近年來,該市確立“引企業、建基地、育能人、帶農戶”的發展路子,堅持長短結合,重點培育烤煙、桑蠶、水果和養豬“三種一養”産業,兼顧發展秋冬菜、中草藥、種桑養蠶等短平快産業,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目前,全市通過礦山復墾地發展産業實現增收的貧困戶達5876戶。(廣西日報記者 淩 聰 實習生 陳雙喜 通訊員 趙福播)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