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久違的太陽稍稍露臉,迎著一縷難得的陽光,不少居民在貴陽市南浦路公園內散步、遊玩,而居住在附近的董阿姨就是其中一位。“以前我們想散散步,周邊沒有什麼好去處。現在出了家門,走幾分鐘就到公園,休閒娛樂方便多了。”
幾個月前,這一片還是棚戶區和淩亂不堪的馬路市場。南浦路公園位於南明河沿岸,自然、生態是這個新建公園的最大特色。公園在設計上注重以人為本,不僅在地下一層建設惠民生鮮超市,解決周邊居民買菜難的問題,還在公園內設置了開放的小書吧,力求從點點滴滴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質。如今,像董阿姨一樣,逛社區公園度過美好時光,已成為居民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在南明區,像南浦路這樣通過棚戶區改造,建在百姓“家門口”的微公園越來越多,米市巷、岑家花園……一個個散落在居民點之間的小公園不斷延伸、成串,將“綠色福利”送到居民身邊。此外,南明區還將精神文明建設貫穿于微公園建設中,誠信“漂流書吧”在花果園濕地公園、新華社區岑家花園等地相繼亮相,“書吧”採取“無人監督、隨意取閱”的方式,全天候向市民開放。
在岑家花園內一角,幾把漂亮的遮陽大傘下,是社區專門為方便居民休憩設置的幾套木質桌椅,原木色的“漂流書吧”緊鄰旁邊。書吧分四層,放置了兒童、科普、健康醫藥、勵志小説、文明手冊等各類書籍、雜誌、報刊等。剛下班的孔女士從“漂流書吧”選了一本《少兒成語大全》,準備帶回家給兒子看。
“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公園,我們就建什麼樣的公園。”近年來,南明區將“一河百山千園”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負責,明確社區微公園建設任務,細化和量化了工作要求、完成時限。
在建設過程中,南明區不僅突出社區微公園的高品位和時代感,還融入美學思維和美學價值,優化公園綠地綠植的栽種管護,營造“放眼處處是景”的視覺感受。
據公園設計方負責人介紹,南明區在思考社區微公園建設時認為,棚戶區的改造和微公園的建設不僅僅是簡單地拆掉舊房,種點花草,公園的建設是依地形而建、形態多變,可以成為城市的景觀和市民的休閒場所。
近日,南明區一個集國防教育、雙擁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雙擁主題公園“紅星廣場”在南廠路閃亮登場。“以前的公園大多都是石凳子,不要説冬天,夏天我們老年人坐著都凍人,但是紅星廣場木凳的設計很貼心。公園建成後,吃完飯我們都會帶小孩子來這裡散步。”每天晨練的王阿姨説。南明區通過精心打造老百姓身邊的公園,將棚戶區改造的福利,帶到了百姓的心中。(記者 王太師 通訊員 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