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之下,綠意盎然。
經過一個冬天的醞釀,鳳岡縣土溪鎮大連村上千畝茶園重現生機。
“你聞聞,這裡的空氣多清新。再過一個多月,頭茶就可以採摘,大家又要開始忙了。”近日,婁山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明剛領著記者到茶園“嘗鮮”,空氣裏淡淡的茶香讓人神清氣爽。
“如果沒有流轉土地,將玉米地改種茶葉,這裡還是一片‘荒坡坡’,我們的收入也不會多。”羅明剛説。
1992年,羅明剛由於家庭貧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當時,羅家7口人,只能靠山坡上幾畝土地栽種的玉米果腹。1996年,羅明剛開始在河南打工,吃盡苦頭。直到2005年,生活狀況稍有好轉的羅明剛才回到土溪鎮,租了鄉親的兩畝地開始種烤煙,一年收入1萬元。
這一年,羅明剛對盤活土地增收致富第一次有了認識。
2007年,鳳岡縣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茶産業,鼓勵全縣群眾都參與進來,每種一畝茶葉補助400元。
“當時我們對茶葉種植一竅不通,對收益也沒有底,就想搏一搏。”自己家裏只有4畝土地,難成規模,看著附近大片的荒山坡,羅明剛心裏有了主意:要不然再試試“租地”的模式。
羅明剛邀約了一同外出打工的夥伴,每人入股3萬元,成立了婁山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流轉了近300畝土地。
經過3年生長期,曾經的荒坡坡長出了一棵棵“搖錢樹”。
2010年,首批茶葉採摘,羅明剛參加了仁懷市舉行的茶展,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這讓羅明剛信心大振。2013年,依託土溪鎮優良的生態環境,羅明剛開始發展生態有機茶。經過不斷努力,合作社的茶葉獲得有機産品認證,銷量也節節攀升。2015年,鳳岡縣舉行首屆茶王大賽,羅明剛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扁形茶“茶王”稱號。2017年,合作社600畝核心茶園出産幹茶20多噸,産值達到600余萬元。
“可以説,是流轉土地改種茶樹成就了我的致富路。如果還是種植玉米,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合作社,就不可能帶領大家實現增收。”羅明剛説。
羅明剛的致富故事還在繼續。合作社的茶園規模已經從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1200多畝,土溪鎮100余戶農戶利用土地入股,與羅明剛一起共享産業發展的紅利。
致富的故事不僅僅在羅明剛身上演繹。近年來,鳳岡縣依託土地流轉,確立了“以茶興縣、以茶揚縣、以茶富民”的目標,茶園面積從最初不足3萬畝快速發展到50萬畝。目前,全縣共有茶農6.45萬戶,涉茶從業人數達到27萬人。2017年,該縣投産茶園40萬畝,産量4.5萬噸,産值35億元,綜合産值60億元,茶産業真正成為了帶富一方的惠民産業。 (黃霞 )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