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春風行動”正如火如荼進行。
2018年首次觀摩會,曬的是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以及推進“四場硬仗”取得的成績,比的是各地幹部的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
春風已至、秋實可望。觀摩中,代表們看得興奮、悟得深刻,學習了好經驗,也得到新啟發。
不斷培育壯大農業優勢産業
“什麼都有,什麼都不成規模”是貴州農業産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前者是優勢,後者是劣勢。如何把劣勢轉為優勢,亦或是更好地揚長避短?在這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中得到了破題和解題。
小黃姜,安順鎮寧自治縣的傳統種植項目。龍頭企業引進來,産品鏈得以延伸,小黃姜瞬間升值。
企業制定的“低於市場價按保底價收購,市場價高於保底價就按市場價收購”的規則,讓農民無後顧之憂。
“去年種植6.2萬畝,今年種植了10.8萬畝!”企業負責人給出的這組數據,充分證明農民種姜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何止一個小黃姜!
韭黃、關嶺牛、佛手瓜、刺梨……這些在全省有著傳統種植養殖歷史的農副産品因為這場革命擴大了規模、拓展了産業鏈,遠銷省內外,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各地的實踐,使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確實是貴州農業優勢産業不斷壯大的過程,不僅能讓農民增收“短、平、快”,而且更是管長遠的。
革命有難度,需要想辦法。觀摩中,不少代表感到,各地在這場調結構的革命中確實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特別是“四場硬仗”“八要素”“六個堅持”“五步工作法”等重大部署和工作方法正在加快落地見效。
説起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養的螞蚱,代表們都會心一笑。“養螞蚱收益是種玉米的五倍!”笑,是莫大的肯定和讚許。
不種玉米種什麼?觀摩中,一個個案例給出了答案。
這個答案是具體的,因為實打實的經濟作物就在代表們眼前。
這個答案也是抽象的,因為要通過觀摩學習別人的好做法,去思考、調研、論證,然後創造性地運用到工作上。
正如省財政廳廳長晏婉萍所言,這次觀摩內容豐富,對大家的思想都有很深觸動,進一步打開了工作思路。
細緻週到把“四場硬杖”打精準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幹得怎麼樣,是本次觀摩的一項重要內容。
小高層住宅、平價超市、社區醫院、社區工廠,觀摩組所到的搬遷安置點,已經成為了新型的城市社區。
平價超市農産品按進價出售,讓搬遷戶充分適應城市生活。
社區醫院環境舒適優雅,群眾看病不用愁。
社區工廠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只需稍加培訓不少搬遷戶就能投入工作……
這項系統工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做人的工作,既要按照“六個堅持”要求推進,更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到每一個環節。代表們在觀摩中更加體會到了這一點。
易地扶貧搬遷帶來了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産業格局的深刻變化,這樣的佈局與安排,滿足了搬遷戶的生活工作需要,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工作做得細緻,事事考慮週到,搬遷戶最有體會。
觀摩中,代表們走進搬遷戶家訪問,搬遷戶們不善言辭,過上新生活的他們最愛説的一句話就是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和政府。
一位觀摩代表一直在用手機拍攝展板,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分管的工作沒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但是這樣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習,完全可以借鑒到城市規劃建設中。
苦幹實幹能夠幹出大成績
“刺梨花開、螞蚱跳躍,綻放鄉土的景致,20年後被重新定義。”
這是貴州日報記者隨觀摩組觀摩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後寫的一首小詩。
黨支部書記陳大興在大壩村幹了22年,村民在其帶領下,種草、養螞蚱、種刺梨、辦酒廠。該村從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了“別墅村”。
有代表感嘆:一個村的發展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算是實現了鄉村振興。
事實再次證明:只要把黨支部配強了,把支部書記選好了,帶領大家苦幹實幹,就能夠幹出大成績。
代表們想聽聽陳大興的心路歷程,他説:“就是一個字,幹!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能幹成事。”
這些紮根基層的優秀黨支部書記,用他們的奮鬥人生生動詮釋了新時代貴州精神,給予了鄉村發展新的定義和巨大力量。
不僅在幹,也在趕,更在超。
普定縣水母河流域韭黃農業園區,當地村黨支部書記在與大壩村暗暗較勁,他的目標是要把該村建成“小華西”,他説“大壩村能做到的,我們能做得更好。”
有對比才有競爭,有競爭才能進步。
兩個村之間的“隔空大比武”,不正是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只爭朝夕、苦幹實幹的寫照嗎?
為他們點讚、向他們學習。對於這些實幹者、創新者,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激勵、獎勵、榮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産業革命,正在對我省農村經濟結構、農民生産生活以及幹部工作思想作風帶來深刻變化。”省發改委主任陳少波感到,隨著時間推移,這場革命對貴州貧困群眾長期穩定脫貧和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將産生持續內在推動和深遠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