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氣候溫和,降雨量大,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這裡山清水秀,山泉水汩汩流淌,水質天然清甜。打工返鄉的石廷祥所帶頭創建的貴州黔山露山泉實業有限公司便坐落在黔東南州黎平縣孟彥鎮高砂村。該公司是年産8萬噸優質生態飲用水的山泉水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截至2018年10月成功帶動了當地村181戶(其中47戶貧困戶)實現創富增收。
水廠工人在檢查生産完成的産品 (攝影 田秋情)
響應號召,打工小夥回鄉創業
以前的高砂村,交通閉塞,思想落後,沒什麼可發展的産業,種植的東西也很難賣出去。村民祖祖輩輩都在黃土地裏討生活,年輕人大多都選擇外出打工掙錢,石廷祥曾經也是務工大軍中的一員。
因為貧困,石廷祥15歲就外出打工做學徒,從普通工人做起,學機修技術。初中沒畢業的他,用勤奮和汗水彌補了學歷上的短板,他也從一個打工者變成了創業者。
2017年,高砂村村支書石廷才找到了石廷祥,談到回鄉創業扶貧的事。石廷祥自己也希望能夠回報家鄉,他決定選擇一個可以長遠發展的産業來帶動村民增收。
“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喝著山泉水長大,這裡的水是其他地方比不上的,喝起來清涼回甜,天然的山泉水又是取之不盡的原材料,而且這裡長壽的人也比較多,我就在想可能跟水有關!”
決定做水産業的石廷祥回鄉取了水樣去做檢驗,結論是當地的水屬偏硅酸型弱鹼性軟水,水質非常優異。
石廷祥喜出望外,他決定籌措1000萬元,建設黔山露山泉水項目。
創新思路,集體入股盤活資源
建廠創業,土地和資金是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牽扯到佔用土地,最初並不順利。後來我們想到了一個辦法,讓村民把土地折算成資金入股,到了年底根據公司效益分紅!”高砂村村支書石廷才説,方法一變,路子就活了。土地還是屬於村民,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到了年底還可分紅,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了上來,都爭先恐後的入股參與廠房的籌建。沒有被徵用土地的村民還可以用現金入股,無論資金多少,石廷祥以及公司股東都是來者不拒。就這樣,一年時間就把廠房蓋了起來,生産流水線也基本完工。
公司建起來了,銷售成了問題。為了把“黔山露”的招牌打出去,石廷祥發動村民前往周邊縣、鎮建立銷售點,邊打廣告邊銷售。由於水質好,銷路一步步打開。
2018年9月,以“多彩貴州水·同仁話未來”為主題的2018梵凈山國際天然飲用水博覽會暨“多彩貴州水”品牌推廣啟動儀式在貴州省銅仁市舉行,貴州黔山露山泉實業有限公司受邀參展,山泉水産品也贏得了各地專家的一致好評。
領著村民 創富增收共奔小康
在貴州省推行“黔貨出山”政策的背景下,黔山露山泉水越賣越好,公司收益也日益增加。
“公司盈利了,受益的是當地的村民!” 村支書石廷才高興的説到。據悉,當地村民入了股的可以參與分紅,沒有入股的他們也想了辦法:招收工人時向貧困戶傾斜。
石廷祥(左)在和公司的銷售點負責人龍洲(中)、陳家寶(右)談工作 (攝影 田秋情)
40歲的陳家寶主要負責銷售、運貨和跑業務,在經營這個水廠的銷售點之前在外面開工程車,現在經行銷售點,賺取配送費,當地人買桶裝水的人很多,經營三個月以來已經開始盈利。
24歲的龍洲小的時候因車禍腿腳不方便,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下地幹農活,一直都是家裏養著,現在就在家門口就業讓父母放心了。
“在外面打工一個月3000-4000,但除去租房子和其它開銷存不下什麼錢。現在雖然月薪2500左右,工資可能不算太高,但是隨著工廠發展越來越好,自己的工資也會越來越高!”水廠工人鄒付嬋喜滋滋地説道。因為離家近,工作也不是很累,她可以經常照顧到家人和孩子,而且水廠的工作比較輕鬆自由,做著很開心。“現在家裏還以土地的形式入了股,感覺是為自己幹活。”她説。
水廠工人鄒付嬋在進行機器的操作 (攝影 田秋情)
“公司的規模還要擴大,計劃後期投資達到5000萬元,廠房面積1.3萬平方米,年産包裝飲用水30萬噸!”談起公司前景,石廷祥雄心勃勃,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石廷祥還想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共奔小康。(文 田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