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以前地裏種玉米,收入少不説,土地石漠化越來越嚴重。”黔西縣石桐社區(石板村)村民彭德志説,現在全村都種“脆紅李”,再加上林下養殖,每畝地能掙1萬多元。
11月15日,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綠化鄉石桐社區,到處都可以看到種植的果樹,滿山翠綠。村民們正忙著給“脆紅李”樹剪枝,為來年結果做著前期養護。
村民正在給“脆紅李”樹剪枝 (攝影 岳旺)
“開荒開到山尖尖,種地種到天邊邊”。這是黔西縣綠化鄉農民原來唱的順口溜,也是綠化鄉原來土地嚴重石漠化的真實寫照。
2015年,在返鄉創業人士彭勇的帶領下,綠化鄉石桐社區的村民試種了1000畝“脆紅李”,經過一年多的精心養護和栽培,試種的“脆紅李”長勢良好。石桐社區種植的“脆紅李”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而且還是治理土地石漠化的一劑良藥。
正在綠化鄉“脆紅李”種植一角 (攝影 岳旺)
石漠化土治理有了方法,群眾也有了致富的熱情。有了成功的種植經驗後,綠化鄉信心倍增,逐漸把石漠化治理擴展到其他村,周邊的四方井村、灣箐村、大海子村、小海子村的群眾們積極響應,2018年全鄉就種植脆紅李1.5萬畝。
四方井村石漠化嚴重的土地也種上了“脆紅李” (攝影 岳旺)
為切實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綠化鄉在種植“脆紅李”的基地上發展矮桿作物,種植辣椒,為提高辣椒産品的附加值,綠化鄉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擴大辣椒種植規模,豐富種植品種,拉長産業鏈。
2017年,綠化鄉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發展辣椒産業走出貧困的共有322人,僅僅通過種植辣椒,這些貧困戶的人均收入就提高到4500元以上。
果樹下套種辣椒(攝影 岳旺)
彭勇表示,目前自己正在進行林下套種食用菌的實驗,並且已取得初步成功。接下來將開始大量種植,形成“林下立體經濟林”,讓村民獲得更多的收益。
近年來,綠化鄉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堅持以發展富硒“脆紅李”為主打,獼猴桃、辣椒為輔的綠色生態農業,通過“綠化”理唸有效治理石漠化,走出了一條發展綠色經濟興鄉富民的致富之路。(文 岳旺)